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论我国国家法律人格双重性问题      ★★★ 【字体: 】  
论我国国家法律人格双重性问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33:07   点击数:[]    

国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法治有赖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因此,首先要通过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合理界定国家活动的范围,并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权力和权利的制约及功能耦合关系,从而形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合理推动。[28] 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本文无力讨论这一问题。[29]

  (原载于《私法》第3辑第2卷/总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①]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②] [意]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③]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26页

  [④] 单飞跃,王秀卫:《经济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辩证法》,载杨紫烜主编《经济法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 王利明:《论国家作为民事主体》,载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⑥] 转引自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⑦] 法人不应局限于民事权利主体的概念。虽然“法人”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德国民法中,但从法人的本质属性看,没有理由认为法人仅仅只是民事权利的特有概念。所以,资产阶级民法学者首先把法人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页。

  [⑨] 谭甄:《国家所有权概念辨析及物权法中的国家所有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5期

  [⑩] 陈云良:《经济法的模糊性研究》,摘自2001年“北大法律信息网‘”

  [11] 陈云良:《经济法的模糊性研究》,摘自2001年“北大法律信息网‘”

  [12] 史际春:《经济法的地位问题与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批判》,载载杨紫烜主编《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厉以宁说,这不公平》,载2000年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4]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15]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16] 转引自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6页。

  [17]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2页。

  [18] 转引自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0页

  [19] 马长山:《西方法治产生的深沉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视角的重新审视》,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0页

  [22]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23] 杨振山、朱庆育:《制定物权法的若干问题探讨》,载2000年11月19日《法制日报》。

  [24] 唐宏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公法主体角色定位的法理学分析》,在《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25] 转引自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87页。

  [26] 转引自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27] 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载梁慧星主编《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8]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页。

  [29] 但我们可以在民法框架内,建立国家私法人格制度,以寻求国家所有权实现的私法路径,切实解决与国家有关的系列问题。笔者拟在另一篇论文中探讨这一问题。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下一篇文章:法的第二性原理与知识产权概念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我国国家法律人格双重性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我国国家法律人格双重性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论我国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
  • ››论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缺憾
  • ››论我国国家法律人格双重性问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