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07:34 点击数:[] ![]() |
|||||
”本身。海德格尔将逗留经验为“置身在平静中,被带入平静中,持守在平静中。平静(Friede)一词意为自由,即 Frye,而fry一词又意味着:不受伤害和防止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使···自由实质上就是使···受保护。保护本身不仅在于,我们不伤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任某物存在于其本质的时候,发生在我们特别地让某物返归其本质存在的时候,就‘自由’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言,发生在我们让某物自由地进入一种平静的持存中的时候。”「2」第149页海德格尔将逗留思为“平静”,说的显然不是与“张皇”或“不安”等相对称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是说的人之为人源始的开放状态,人作为人切己的“自由”生存状态。作为人之生存状态的自由,既不是那种派生的“主观的”“随心所欲”,因为不仅这时的“心”是现成的主体之心,而且此心指向的对象即“所欲”直接构成了此心的内在界限,因而从根本上堵死了“随心”的自由的通道;也不是那种同样是派生的“客观的”“掌握客体”,因为当我们将诸如本质、规律、实体等等玩弄于鼓掌间,以为由此便主宰、征服和支配了物之际,物之为物即物之 “存在”已因被刚性化而弃我们而去了。“掌握客体”与“随心所欲”一样,均是对物之存在本身的侵袭和搅扰,这种侵袭和搅扰在取消了物之自由存在的同时,也已封死了逗留者自身存在的自由之路。 所以,真正的自由乃是积极的保护,即让···自由:让物自由,从而也让栖居者或逗留者自由。栖居者只有让出物之自由的空间,才能为栖居者自己也让出栖居之自由的空间。但是,犹如“存在”总是呈现为“存在者”一样,自由总是展显为主体的“随心所欲” 的自由或者“掌握客体”的自由,因而栖居作为逗留也总是沉沦为某种专题化、现成化的在主体或客体那里的日常逗留。这意味着,人之栖居始终置身于从其本己的自由逗留不断跌落成现成的日常逗留之中。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真正的栖居困境”。事实上,只要人作为始终非现成的人而生存,人就陷身在栖居的这种困境之中;历史的人在构建起某种栖居方式之际(如技术性栖居的方式),这种“构建”也同时就冷却、填满了栖居之本质,从而遮蔽了栖居之本质,即从人之栖居的那种不断涌出的自由境域跌落了出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困境,因为此困境乃存在本身的困境,乃作为存在的栖居本身的困境。 海德格尔写道: “栖居,即置身在平静中,意味着在自由和保护中持守在平静里,这种自由让一切守身在其本性之中。栖居的根本特征就是这种让···自由和保护···。它贯透整个栖居领域。一旦我们考虑到,人存在于栖居中,确切点说,人是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那么整个栖居领域便向我们开显出来。”「2」第149页若要按海德格尔这段话给人之栖居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栖居,真正的栖居,乃置身于平静中、持守在保护中的终有一死者在这个大地上自由的逗留。这绝非通常所谓的 “诗意”描述,毋宁说,这是由存在本身而来的对人之栖居的切己“经验”,由将人之栖居“思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2」第148页并力图让这种栖居之思真正成为存在本身自由境域的质朴应答和源始归属。 但是,由存在本身而开显栖居,入思栖居,这意味着终有一死者始终不得不去“重新寻求栖居的本质”,不得不永远去“学会栖居”。为什么呢?栖居作为存在在放出自身时已经撤回了自身,在敞显自身时已经荫蔽了自身。这种放出同时又收回、敞开同时又遮蔽实际上就是栖居的“栖居-存在”的源始“现象”,栖居真正切己的“本质”,亦即栖居-存在本身的“自由”。人之栖居就奠基在此源始的放出又收回、敞开又遮蔽的自由存在之中。这意味着,栖居之为栖居始终只能兑现在栖居者对栖居之自由的重新找回、重新学习和重新见证的道上,而始终不会穷尽、硬化在任何一种历史的栖居方式上。所以,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本身的“真正困境”,而此困境作为存在本身的困境,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那种深度切己的“无家可归”。“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蔽着。”「3」第318页“一旦人思到了他的无家可归,它就不再是一种痛苦了。只要正确思之并且牢牢持守之,这种无家可归便是那把终有一死者唤入其栖居之中唯一的召唤。”「2」第161页作为自由的存在,人之栖居注定是无家可归的,这并非什么“悲观主义”。倘若人之栖居塌缩为某种仿佛提尽了生存之可能性的固定质态,那才真正是“可悲的”,因为无论有多大发展张力的生存质态都已经遮蔽了栖居本身的困境,褫夺了栖居本身的存在性自由,从而把人之栖居推入了真正的危险之中。 如果说,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困境,就是说,栖居之为栖居始终发生为、绽出为“重新寻求栖居的本质”或“重新学会栖居”这种由存在本身而来的困境的话,那么对栖居着的人来说,真正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去一劳永逸地“摆脱”这种困境,而是如何本然地去进入这个困境,也就是纯然地去倾听那把自己唤入栖居的“唯一的”呼唤,并进而平静地将自己遣送入那无家可归深不可测的自由生存境域。 无家可归······这声音飘忽却又顽强地应和着中国两千多年前那个伟大的声音:道,可道矣,非恒道矣;名,可名矣,非恒名矣。人之为人就始终兑现在“道”与“可道”、“名”与“可名”之间,栖居在“家”与“无家”之间;或者干脆说,人之生存就是这个“之间”,就是对这个作为人之天命的“之间”的应答和归属。“终有一死者除了努力尽自身力量由自己把栖居带入其本质的丰富性之中,此外又能如何响应这种呼唤呢?”「1」第1204页无家可归······此乃栖居之为栖居的真正本质,因为说到底,这就是那沉默而又永无止息的深沉呼唤,即人作为人而生存的自由本身的呼唤。 二、 筑造与人之栖居 栖居乃人的存在本身。但人究竟是怎样栖居的呢?筑造,人筑造着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筑造与栖居。一眼看去就能直感到这两个词之间的某种内在勾连。筑造指涉着人类活动的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各式各样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私人居所和公共建筑,四通八达的公路、铁道和桥梁,星罗棋布的工厂、学校和商场,还有那雄伟的电站、庄严的庙堂以及那数不清的汽车、飞机、卫星、坚船利炮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筑造的产物,从而都是为人之栖居服务的。筑造是手段,栖居是目的,两者间的这种关系完全是不证自明的。 但正如海德格尔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某种正确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1」第1189页手段-目的的认识论图式虽然正确,但却既以“手段”的概念放逐了筑造之本质,又以“目的”的概念软禁了栖居之本质,因而也就阻塞了我们通往并且归属于本真的筑造和栖居的“思路”。根据海德格尔,“筑造不只是为了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栖居。”「2」第146页筑造本身已然是栖居,而且是“真正的栖居”,「2」第148页这无疑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中奠基性的道说。下面我们力图深入到此道说中去。 通常所说的“筑造”,按海德格尔的分类,可分为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关照、守护”意义上的筑造,如农夫耕种土地,看护农作物之类的筑造。“这样的筑造仅仅是关照,它守护着那种源于自身的成熟结果的成长。”「2」第147页另一种基本方式是“建造或制造”意义上的筑造,如上文提到的建造公路、桥梁,制造飞机、汽车等等。这样的筑造不同于看护和照料,“这样的筑造乃是一种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