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栖居之桥的现象学沉思——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续)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07:30 点击数:[] ![]() |
|||||
空间之开拓、栖居之允诺、四相一体之保藏也罢,其根本意向无非就是要思入这个让-栖居。 所谓“让-栖居”,说的不是仿佛我们还没有栖居,因而尚有待于某种“主体”将自己名下的栖居“让出来”;也不是类似无可奈何的“让它去吧”那种消极意义上的让-栖居。的确,让不让我们都栖居着,消极抑或积极与否我们都栖居着。但对“事情本身”的遮蔽恰好就发生在这里:“然而实际上,其中隐藏着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即:栖居没有被经验为人之存在;栖居从来未被思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4」第148页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栖居的经验,而是我们经验栖居的方式总是将栖居之为栖居提现为某种现成的刚性栖居,从而顽固地遮蔽着栖居的自由之本质。因此,正是由于我们日常的栖居经验,人之栖居从来没有从人的“存在境域”被打开过,被经验过。 海德格尔的让-栖居,简单点说,就是要让出栖居之为栖居,亦即让出栖居之本质,让出栖居的深渊。这个深渊就是“存在”的深渊,即栖居存在的“自由”的深渊。人之栖居注定不会终结在任何哪怕是看起来“无限合理”的刚性方式上,因为即使我们人人腰缠万贯,人人广厦千万间,也并没有就填满了栖居存在的自由的深渊,我们离自由之栖居仍然一样的遥远。一旦将栖居的本质全部押在某种似乎可以无限发展的刚性栖居样态上,我们便已经从栖居之为栖居中跌落了出来,从而将“人之栖居”推入了真正的危险之中。按海德格尔的沉思,拯救这种危险的根本存在性可能就在于“让-栖居”:让 “物”抖落自己的刚性外壳,从而让自身释放到天、地、人、神四相的柔性存在中去;让人之栖居从“遗忘存在”的对存在者的偏执追逐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之栖居那深渊般的自由是其所是地绽露出来,开放出来。 在海德格尔“行话”的四面环绕中,他的栖居之思听起来总有点“玄之又玄”的感觉,但其实,海德格尔全部的栖居之思,“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5」第3页也许,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的召唤虽然柔弱飘忽,然却始终余音袅袅,绵绵奔袭我们的根本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J] 四川大学学报 2004,(4) [2] 《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6 [3]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0 [4] 《POETRY,LANGUAGE,THOUGHT》[M]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Harper Row Publisher,Inc.1975 [5]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M],靳西平译1999,商务印书馆 注释: [i] “物”的问题乃另一个极重要的大专题,必须另文思之。本文仅在主题所及的范围内触及“物”。 [ii] 按海德格尔的说法,“现在”乃是由“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来的。「3」第372页 [iii] “专题”与“非专题”在这里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如果那样的话,“非专题”实质上就只是一种“前专题的专题”。“存在的晕圈”道说的是凭空缘起的“存在本身”,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对象域”,而作为“概念”的专题与非专题说的则始终只是“存在者”,它们总是有某种清楚抑或不清楚的对象域。 余平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