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抗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东西方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便把颠覆苏联作为消灭社会主义的主要的战略目标,对苏联进行了长期的军事的和非军事的颠覆活动。 从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到20世纪40年代中,苏俄和苏联两次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大规模武装干涉和入侵,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在武力下被压垮,反而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而且,在二战以后,社会主义力量在全球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形成了地跨欧亚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恐惧不安,认识到单靠武力是无法颠覆苏联、阻遏苏联影响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力量在全球发展的,必须同时使用非军事的手段达到这个目标。于是,“和平演变”的战略便被提了出来。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致电美驻苏联大使馆,征询对苏联内政外交行动的意见。主持使馆工作的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发回8000字的著名“长电”,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在凯南分析和建议的基础上,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7年3月正式提出了对苏联和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杜鲁门”主义。他宣称,世界已经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美国政府“决心承担无限制的责任”来援助“自由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对“极权主义国家”发动一场意识形态“冷战”,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凯南参与了制定“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他对“遏制”的理解不仅仅限于阻遏苏联影响的扩大,而且还明显地包含了对苏联搞和平演变的思想。他提出,如果使苏联党的团结和效能遭到破坏,那么,苏联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从一个最强的国家,变成一个最弱的和最可怜的国家,美国有能力大大增强苏联在执行政策时受到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采取比它近年来所表现出来的远为克制和谨慎的态度,并通过这种办法促进某种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必然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向于软化。这种软化趋势出现后,西方就可以期待一个新的俄罗斯,它将容许俄国早日建立西方所熟悉的那种与私人企业相类似的制度。可见,凯南对苏政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促使苏联和平演变,复辟资本主义。他首先提出的和平演变的构想,为美国政府的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1953年1月,杜勒斯在美国国会的作证中第一次把和平演变作为一种战略提了出来。他认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只是消极被动的“单纯防御政策”,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更主动的“和平解放”战略,用和平方法解放“铁幕卫星国”,即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等一切手段,促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把东欧人民从共产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杜勒斯的和平演变战略的目标主要是针对苏联。搞掉东欧,是要在“铁幕”上撕开裂缝,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搞掉苏联。尽管在这段时间美国打破“铁幕”的“和平解放”战略无多大建树,但以和平演变手段颠覆苏联作为美国的既定战略,却从此确定焉,在以后的各届政府中不断具体化、系统化、成为美国国策,付诸实施。 1960年,肯尼迪政府在总结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搞“遏制”、“围堵”无助于“和平演变”的教训以后,提出了通过接触促进变革的“和平战略”。美国参议院的研究报告《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批出,西方应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最广泛的接触,竭力发展同共产党阵营内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同中上层政界人物的广泛接触,以便影响他们的思想信仰。“为了促进苏联的制度和共产主义集团内部的演变,我们应当提倡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最广泛的接触。”肯尼迪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立刻动手,有步骤地、慎重地制订计划,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关通过援助、贸易、旅行、新闻事业、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及资金和技术来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到了70年代,美国和其他家逐渐放弃了僵硬的外交政策,打开了与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始了东西方之间的广泛接触。国际关系的缓和,使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这给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不幸和条件,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国家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大大增加了。 从70年代末开始,东欧国家相继搞改革开放。1980年,波兰政局发生动荡。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等待已久的历史机会已经到来,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起了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从此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具体,步骤更快,因而进攻性更强,下的赌注更大。美国政界要人著书立说,大力鼓吹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1982年、1984年和1988年分别写有《真正的战争》、《领导人》、《真正的和平》、《1999:不战而胜》等书。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于1987年写了《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以及系列专题论文。他们在这些专著和文章中,大力鼓吹要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尼克松在书中谈到,要“鼓励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内部的和平演变”,要“不怕进行宣传战”,要“不战而胜”。他把共产主义诬蔑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淋巴腺鼠疫”,鼓吹必须用和平演变去搞垮共产主义。布热津斯基则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已经失败,正在崩溃,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综合性危机”。在他的煽动下,一时间,关于共产主义大崩溃的说法,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要抓住等待已久的历史性机会”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叫嚷甚嚣尘上。1982年,里根在英国发表了一篇反映美国对外政策总目标的关于鼓励“自由十字军”出征的演讲,公开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一场对共产主义国家的“自由十字军”征讨,掀起一场“把马克思主义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运动。他表示,在东西方的较量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原子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因此,要与苏联展开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和平竞赛,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来影响苏联和东欧人民,最终促使苏联、东欧实现西方模式的“民主化”。这就是里根所谓的“民主工程”。 1989年,东欧一些国家开始搞政治多元化改革。4月,波兰团结工会合法化。美国政府断定东欧出现了和平演变的不可比拟的时机,进一步调整对苏联、东欧的政策,选择波兰、匈牙利作为突破口,力图在社会主义这块大铁板上打开缺口,促使东欧脱离苏联控制,实行“芬兰化”、“中立化”,并过渡到非共产党政权,从而促进苏联的演变。为此,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新战略,即不只是遏制苏联扩张,而是要把苏联融入国际大家庭,把东西方融合成完整的自由的欧洲。他提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公开性方针符合美国和西方的利益,西方的政策必须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演变;要在坚持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加强美欧日三边联盟的基础上同苏联继续进行对话与合作;在以往遏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文化、书刊和思想自由交流等途径,努力谋求把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可风,从凯南的“非军事遏制”,杜勒斯的“解放政策”,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都是主要针对苏联提出来的,其战略目标,都是通过和平演变颠覆苏联,达到最终从地球上铲除共产主义制度的目的。 (二)国际敌对势力采用各种手段对苏进行渗透,迫使其演变 为了达到和平颠覆苏联的目的,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进行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的一切手段的和平演变攻势。而苏联在进入80年代后,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国内问题,摆脱日益严重的国内危机,实行改革,并向西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