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 【字体: 】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03:24   点击数:[]    

我国的规定应当说最严格,表明了立法者的良好愿望,但却忽视了就审判而言,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结论只能由法官作出,也没有表示出法官对证据、案件认定上的主观性,从而使我国的规定套上了好似客观真理的光环,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对实践中的冤假错案难以自圆其说,同时堵绝了通向借鉴西方经验的路子。所以,对于这一标准,也只有落实到了“排他性标准”上,才能精确把握。前文已述“排他性标准”显然没有“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精确。所以,理论界和实务部,主张使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表述,借鉴西方国家的证据理论和看法,采用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体现法律真实观的正当性。

(二)吸取排除合理怀疑的逻辑学标准
1.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据一些知名学者考证,在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最早产生于18~19世纪。1824年一位英国学者率先主张,刑事证明标准应当是“由于道德上的确定性足以排除合理怀疑”之后,这一标准首先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然后扩大到了刑事案件,成为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证明标准。那么什么是“排除合理怀疑”,权威法律词典《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说,“所谓排除合理怀疑,是指全面的证实、完全的确信或者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这一词汇与清楚、准确、无可置疑这些词相当。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罪行必须被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方能成立,意思是,被证明的事实必须通过它们的证明力使罪行成立。”“‘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并不排除轻微可能的或想象的怀疑,而是排除每一个合理假设,除非这种假设已有了根据。‘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是‘达到道德上确信’的证明,是符合陪审团的判断和确信的证明。作为理性的人,陪审团成员在根据有关指控犯罪是由被告人实施的证据进行推理时,如此确信以至于不可能作为其他合理的推论。”①
大陆法系的法国最早确立了“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法官对证据有疑问时,应当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在德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和理论。这表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证明标准是排除了任何疑问的内心确信。在证据法理论中,常概括为“高度盖然性”,与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在实质上一致。日本的刑事证明标准,以往采用“高度盖然性”的表述,随着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化,现在表述为“无任何合理怀疑“或“排除任何合理怀疑”。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从“排除合理怀疑”的角度来定义这种标准更为接近事实认定的实际过程,因而都推崇“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达方式。
2.吸取“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意义
既然我国法定的证明标准与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基本意思是同一的,且后者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那么我们应立足国情,在采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标准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吸取“排除合理怀疑”的主观判断标准,意义在于:首先,进一步确立法官在审判中的主体地位。在审判阶段,判断案件事实和证据的主体是法官,而确立了“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控方应力争使法官确信指控合理有据,辩方则应力争使法官确信指控存在合理怀疑。其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本身不低于案件事实清楚标准,因为案件事实中的合理怀疑经过排除后,它就应该而且必然是清楚的,确定性更完美,弥补了案件事实清楚这种客观标准确实难以把握的不足。再次,调动双方当事人的积极性,促使当事人全面搜集证据,重视法律程序的作用和价值,遏制刑讯逼供,保证案件质量。最后,可使无罪推定原则和“疑罪从无”得到落实和体现。在目前司法实践中,法官不敢轻易作无罪判决,疑罪不是从无而是从有、从轻。而确立“排除合理怀疑”的判断标准则赋予法官一个减少定罪裁判事实错误的最重要的工具,从而有利于无罪推定原则得到完整的体现,而由无罪推定派生出来的“疑罪从无”也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①很多司法人员认为合理的怀疑是发现案件真实情况的最好线索。
实践中,有些案件不可采用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证明标准,而应当考虑稍低的 “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其一是对个别危害大、取证难的刑事案件。如贿赂罪取证难度就很大,在贿赂罪当中,行贿和受贿通常是秘密进行的,往往出现了所谓一对一的情况,很难查清案件事实。其二是对案件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证明。如行为人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物品是否具有牟利或传播的目的(具有牟利或传播的目的才能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否则不构成)。对此情况,要求证明达到排他性标准很难,而降低证明标准,规定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程度即可。其三是对被告人自愿认罪的轻罪或较轻罪案件的证明。我国可能判处轻刑或较轻刑的案件,这些案件都可考虑采取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其四是对某些有利于被追诉人而又需证明的事实的证明。例如正当防卫的事实以及心神丧失的事实都属自由证明的事项。这些规定有利于被追诉方的事实的证明适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证明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它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我们几乎近几年才涉及这个术语,但这并不等于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司法实践和问题,相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证明标准的研究,是“客观真实说”还是“法律真实说”的标准争论不休。随着研究证据制度改革的深入,大部分学者对客观真实标准开始质疑,转向法律真实标准。根据上文的粗浅之谈,从理论、实践角度看,证明的程度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实,而非绝对的客观真实,笔者赞成“法律真实说”,并通过上述对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现状的简评,提出了一些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建议,主要不在于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能把有关刑事证明标准的讨论引向深入。总之,根据认识论原理,司法公正要求,诉讼效率原则以及司法实践中证明标准的运用经验,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有罪证明的标准,不但具有理论和立法上的依据,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弥补了客观证明标准之不足,体现了法律真实标准。

注   解

[1]魏晓娜,吴宏耀.《诉讼证明原理》

[2]何家弘.《证据法论坛》

[3]陈光中等.《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

[4]樊崇义等.《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何家弘.《证据法论坛》

[5]张继成.《对“法律真实”和“排他性证明”的逻辑思维》.何家弘.《证据法论坛》

[6]樊崇义等.《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

[7]王尚新.《从刑事证明标准的标准性谈起》陈光中.《诉讼法论丛 》

【参考文献】

[1]魏晓娜,吴宏耀.诉讼证明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

[2]何家弘.证据法论坛(第一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3]陈光中等.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J].北京:中国法学,2001(1).

[4]樊崇义等.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J].何家弘.证据法论坛(第一卷)[M].北京:中

国检察出版社,2000.

[5]张继成.对“法律真实”和“排他性证明”的逻辑思维[A].何家弘.证据法论坛(第二卷)

[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6]樊崇义等.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4).

[7]王尚新.从刑事证明标准的标准性谈起[A].陈光中.诉讼法论丛(第7卷)[C].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2(9).

[8]卞建林.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南英.谈谈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A].陈光中.诉讼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2(9).

][10]陈光中.构建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A].陈光中.诉讼法论丛(第7卷)[C].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2(9).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如何遏制刑讯逼供

  • 下一篇文章:论死刑的限制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我国刑事科学的学科结构研究
  •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缺...
  • ››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
  •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之比较研究
  •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之现状...
  •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资格若干问题研究...
  • ››我国刑事法律修改已迫在眉睫--从...
  •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修改完善
  • ››我国刑事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状评析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