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人力资源
   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刘小兵      ★★★ 【字体: 】  
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刘小兵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6 19:40:4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需求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性产业结构转移和我国成功入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调整,对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排挤。在空前规模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人口素质偏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体制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失业人口急剧增加,产生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并且成为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严峻问题。分析和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的影响,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挑战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转换中存在极大的偏差,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不仅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起点也不同,造成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脱节和转换滞后,使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这些就业问题既表现在总量上,又表现在结构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适龄人口,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加突出的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

  1.“民工潮”问题显现。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下降的同时,就业结构仍然没有及时调整,造成农业劳动力人口数字偏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劳动力人口就业不足现象严重,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大规模的“民工潮”,从而使我国劳动力就业严峻问题开始显现。

  2.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常规发展,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形成了产业结构“硬化”。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发展格局,排挤了大量劳动力,又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浪潮,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投向了制造业,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重工业的产值比重又再度提高。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体制转轨,实行“减员增效”,城镇隐蔽失业显性化,大批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下岗失业,引发了更加严峻的就业难题。

  3.第三产业发展起点较低,不仅低于早期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换起点,而且低于后发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不断扩张的同时,服务业停滞不前,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就业空间有限,难以承载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部门转移下来的劳动力,即使被迫容纳一些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就业,也大多是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多是传统服务业,又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高就业、低效率”,违背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效率原则。较低水平的传统服务业不适应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进一步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不断削弱。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相比较而言,劳动力成本不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部分较高收入群体和越来越明显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较高工资导向,带动了部分消费品需求的过热,又引起部分投资品的需求旺盛,引发诸如土地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即使原来具有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土地价格等优势,也在不断弱化。而印度、越南等国这方面的优势在不断加强,与我国形成强烈的竞争格局。而一旦国际资本流向其他国家,必将减少我国部分就业岗位。(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就业难题不仅表现在大量劳动力资源持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上,也表现在就业结构上。

  1.由于产业结构失衡,各产业间就业构成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在本来较小就业空间的情况-厂,又不断剥离就业者,目前只有1/5的份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仍困难重重。

  2.岗位空缺与就业不足同时并存。产业结构转换,在不断摧毁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岗位,传统产业不断调整的同时,又有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的岗位和新兴产业需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高技能的人才,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完善、教育发展滞后,人力资本不足,工资信号不灵敏等方面原因,导致人才的匮乏。所以造成一方面有大量的岗位无人就业,另一方面有大量聚集的劳动力无处就业。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众多就业困惑,需要不断深入研究解决对策。

  发展对策

  1.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拓展产业空间

  从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来看,城市化的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城市就业空间的拓展,因此,城市化是改善我国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未来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逾75%,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市场导向和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加速城市化建设完全可能成为今后10-20年中新的经济增长带动因素。城市水平的提高,将从以下方面扩大就业机会:

  (1)城市化通过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有力地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扩张就业总量。

  (2)城市化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净收益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从而拉动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就业总量。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既能使许多行业在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规模收益,同时,又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和行业,它们对经济增长进而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3)城市化变离散经济资源为集聚经济资源,变分散经济为集中经济,将提高经济集中度和人口密度,促进社会分工和职业细化,从而广开就业门路,扩张就业总量。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的就业弹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弹性就越高。

  (4)城市化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社会劳动力被纳入先进的教育体系,使高素质劳动力增多。

  (5)城市化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的意义不仅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包括城市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的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

  2.加速城市化建设的途径

  (1)城市化的建设应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产业梯度转移结合起来。

  (2)实行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在限制超大城市容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中小城市。

  (3)对于超大型城市,可以通过在其周围发展卫星城或城市带的方式,扩大超大城市的外部效应。如改善公共交通发展郊区商业物流中心,扩大超大城市的对外辐射力,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

  (4)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应当按照合理的、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充分考虑未来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政府应把管理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市场失效的情况进行补充,提倡积极的社会化服务,包括居住和生活基础设施、职业介绍、培训、就业信息提供、医疗、子女教育、安全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使进城民工有可能在城市安家。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从三次产业角度选择,今后应大力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扩展就业机会的潜力要大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第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析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困惑及对策

  • 下一篇文章:“90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测试与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刘小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刘小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
  • ››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
  •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 ››试论转型时期企业对“人财”的需求...
  • ››探讨民营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
  • ››职务分析—过程与方法初探
  • ››人力资源利用初探
  • ››有关人才退出机制的研究
  • ››探讨如何促进人才租赁业良性发展
  • ››分析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 ››产业结构调整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 ››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改革与西部经...
  • ››产业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