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摘要:结构主义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经济增长,本文以安徽省1990—2000年为例,实证分析了三大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一年间安徽省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经济外向度低,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影响分析
1.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状态。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 Fisher)首先提出三大产业的概念。结构主义认为: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直接影响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库兹涅茨(1949)也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因而,如何具体量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1990—2000年的安徽省经济增长状况。全文结构为:首先介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然后分别从总产出、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投入——产出角度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模型的构建及数据说明 2.1模型设定 本文中生产函数遵循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Y=AKαLβeε Y表示国民收入;K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ε是随机扰动项,表示除资本和劳动之外其他生产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总产出影响的函数Y=F(Y1,Y2,…,Yk,ε)(Y表示总产出;Yi,i=1,2,…,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ε是随机扰动项),可利用以下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lnY=β0+β1lnY1+β2lnY2+…+βklnYk+ε (1) 不同的产业对总产出的影响是通过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两方面产生作用的,可利用下列模型对此加以量化: lnY= (α1X1+α2X2+…+αkXk) lnK+ (β1X1+β2X2+…+β kXk) lnL+γ1X1+γ2X2+…+γkXk+ε (2) 其中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使用量;L表示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Xi,i=1,2,…,k,表示各产业的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
2.2数据说明 根据可代表性和可得性的原则,本文从1990—200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获取基础数据,并结合实际分析需要,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2.2.1产出模型。本文选用GDP代替,并根据价格指数,以 1990年为基期价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2.2资本投入数据。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并用固定资产投资缩减指数进行相应的修正,扣除折旧后计算资本存量。 2.2.3劳动投入数据。劳动投入量包括就业人数、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质量等众多方面,但由于资料限制,本文以各年度各产业从业人数作为该数据。
3.产业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3.1产业结构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修正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得以下经济模型: lnY=1.088+0.295lnY1+0.424lnY2+0.281lnY3 (3) (23.666)(20.701) (14.576)(10.584) R2=0.999 DW=1.722 通过方程(3)可得出1990—2000年安徽省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二、三大产业对总产值的产出弹性,即第一、二、三产业产出量各增长1%,分别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95%、0.424%和0.281%,而十一年来,第一、二、三大产业总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7.065%、43.133%和29.802%,这样一来,第一、二、三产业如果各增加一个单位的比重的产值,总产值将分别会增加1.0899、0.983和0.9428个单位。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排名为:一、二、三,但相差不大,一产不弱、二产也不强,看不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更加具体的分析产业结构包括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占据二、三产业较大份额的工业(37.63%*,Y21)、建筑业(5.494%*,Y2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5.625%*,Y31,简称邮电交通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169%*,Y32,简称商贸餐饮业)加上农业(Y1)代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4): lnY=1.93+0.301lnY21+0.289lnY1+0.352lnY32 (4) (8.105) (3.69) (7.889) (5.312) R2=0.998 DW=1.594 对总产出影响较为显著的有工业、农业和商贸餐饮业。方程(4)表明商贸餐饮业对总产出的产出弹性最大,且其所占份额不到10%,因而其单位贡献率也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安徽省正处于温饱向低水平小康过渡阶段的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工业对总产值勤产出弹性虽然也相当可观,但由于其较大的比重,单位产出对总产值的拉动并不如预期中的理想。
3.2产业结构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分析 前面进行了产业结构对总产出的因素分析,但是这些产业是以哪一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是影响经济的生产规模,还是影响要素的生产效率? 根据SPSS统计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以下计量模型: lnY=7.521+1.9527X2lnL+6.313X3lnL-16.283X3 + 0.48 X3lnK (5) (65.727) (3.198) (3.3) (-3.57) (6.073) R2=0.982 DW=1.862 lnY=6.714-0.465X21lnL-5.818X22lnK+20.234X22lnL-32.81Y31 + 5.646 X31lnK (6) (56.825) (-3.885) (-3.058) (3.416) (-4.914) (4.101) R2=0.974 DW=1.653 *表示该产业1990—2000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 以上模型参数表明,第二产业对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是一种正影响,其份额增长1%, 将使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1.9527%,也就是说有利于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但这种正影响是由建筑业拉动的且贡献巨大,这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建筑业获取相当的收入报酬的现实是相吻合的,而工业对劳动要素产出效率的影响则为负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表明有利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中对劳动要素的效率贡献明显大于对资本要素效率的贡献,但对整体经济规模的影响却是负的,具体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由邮电交通业所造成的负影响。
3.3三大产业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相对要素生产率是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要素投入的比重之比,反映了产值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的相对变动关系。通过分析各产业劳动和资金的相对要素生产率,可从投入——产出角度衡量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 安徽省三大产业相对要素生产率(1990——2000年) 年份 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资金生产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0.54 2.43 1.62 3.06 0.65 0.82 1991 0.41 2.67 1.95 2.28 0.76 0.89 1992 0.42 2.58 1.8 2.87 0.67 1 1993 0.42 2.7 1.4 3.53 0.78 0.82 1994 0.36 2.31 1.41 3.68 0.81 0.86 1995 0.48 2.42 1.27 4.5 0.79 0.72 1996 0.46 2.56 1.26 5.56 0.75 0.77 1997 0.46 2.62 1.22 5.83 0.73 0.8 1998 0.44 2.6 1.27 5.06 0.76 0.8 1999 0.43 2.52 1.34 4.62 0.77 0.8 2000 0.41 2.5 1.35 4.15 0.81 0.79 资料来源: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第一产业的相对要素劳动生产率小于1,表明第一产业中聚集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表明其劳动最具有效率;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大于1,一般情况应该呈下降趋势,表明其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但安徽省自1997年以来反呈上升趋势,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1997年上升了4.2百分点,而就业比重仅上升了0.8%,这说明近期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有限。资金生产率方面,由于该数据是由固定资产投资额经过修正得来的,第一产业由于土地投入无法衡量而忽略一些实际占用的资金,所以导致资金要素生产率过分偏高,但其总的趋势是大致为自1991年先上升至1997年后开始下降,合适的解释是1991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损失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