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地方战略 |
|
|||||
产业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0:31 点击数:[] ![]() |
|||||
最为严重,其后一段时期农业恢复性增长,投入是有效率的,但1997年后随着全国农产品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业利润进一步下降,导致农业投资不足;第二产业90年代后期逐步上升,说明其资金要素使用效率在提高;第三产业则较为稳定。 4.结论及政策建议4.1结论 安徽省十一年间三大产业比例由37.41:38.22:21.87转变为24.1:42.67:32.23,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份额有所扩大。总的看来,全省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没有经济增长的主导支撑力量,商贸餐饮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拉动着GDP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流通业的先导性地位,流通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市场在引导生产、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产业相对为自给型,内需市场的活跃成为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则由于缺乏有活力的企业,产品竞争低,无法与外界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相对要素生产率来看,根据库兹涅茨通过计算40个国家1948—1954年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得出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小,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未能出现这一理想的预期结果,其原因在于安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过小,制约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安徽省2000年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3%,同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这一比例为36%,差距并不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地转移出去。从各方面情况分析看,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比较缓慢,三大产业之间的调整还未能进入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还急待提升。 4.2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安徽省需要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的外向度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4.2.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形成 对于安徽这样一个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省份来说,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第一产业增加附加值,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安徽经济的薄弱之处在于外向度差,无法分享专业分工带来的生产力快速飞跃,以目前实力以及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和服务的区域之间的分工还很难形成,最为现实的就是实现产品生产的分工。而要提升产业结构就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摆脱原料产地的不利分工地位。90年代后期,安徽第二产业的名义年增长率为8.5%(江苏省1978—199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为13%),难以起到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作用。安徽应创造透明的投资环境,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建设制造业加工基地;选择产业关联性强、带动辐射性大的工业行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培育,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和工业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工业企业航母;同时通过金融创新和市场准入放开,打破所有制界限,培育一大批专业小巨人,发展江浙沪等发达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的上游产业,形成合理的配套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形成经济的活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安徽还应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如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从而取得工业化进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4.2.2围绕工业化主题协调发展服务业 农业小部门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但我们不可因此而走片面的工业化道路,单纯追求产业结构高度化,正如1991年特大洪灾把安徽省一产比重一下子下降了近十个百分点,这并不能说明安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也有助于给第二产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优化经济环境。随着低层次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安徽近期传统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2000年、2001年、2002年安徽省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7、1.3个百分点。所以要加大经济运行环境治理力度,打击非法经营和商业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市场的运行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预期。顺应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主流,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提升消费档次。不断深化流通企业的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使流通行业在促进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不断增强。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在外向度较高的一些服务业,如旅游业,创造条件完善服务体系先行发展。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且对经济结构的优化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经济均衡增长及要素效率提升》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褚保金、杨颖:《产业结构调整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