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规范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规范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如各种材料物资归公营部门管理,产品、半成品归生产部门管理等,各归口部门负责制定分存货的资金定额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将各部门分管的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所属各级单位和个人,实行存货的分级管理。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零售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存货的采购审批。
在存货的采购审批方面,首先,建立健全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不得越权审批;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工作。
(2)存货的检验保管。
在存货检验保管方面,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账,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3)存货的库存管理。
在存货的库存管理方面,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第三,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类管理;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存货的发出。
在存货的发出方面,建立领用审批制度,销售应符合内部的有关规定,处置时应明确范围、标准、审批权限和责任,存货取得、验收、保管、领用发出、处置各环节的凭证资料需妥善保管。
(5)存货管理人员。
在存货管理人员方面,要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3.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存货管理系统
在手工处理方式下,企业对于存货的管理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尤其是那些综合性的制造企业,其管理的存货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管理人员往往被每天大量的数据、台账淹没,信息处理速度低而且容易出错。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的存货供应和产成品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更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应引入决策型企业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以解决企业在存货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4.科学规划存货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要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再确定资金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5.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人力、信息、管理和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但如果仅仅只是利用内部物流资源,则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运输和差旅费用等;二是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三是可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可通过企业物流的外包,以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和在产品质量及货款上的被骗行为,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在核心事业上。
6.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传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每一方都想尽量从其他方身上多拿些好处。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价格不稳定、信息彼此封闭、设施重复浪费等现象,结果对双方共同利益都造成了损害。零售企业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而应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优商品和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