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意义、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剖 析了研究中的优点,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 师职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综述 Abstract:The paper first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in PE teacher s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by the necessity, sig- nificance,mode, course design and appraisal system. Then itgeneralizes the conclusion from study,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s and ho- ping to give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PE teachers; vocat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 review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指对那些脱离传统正 规学校教育之后的在岗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的以扩充和 更新知识、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更新与拓宽体育技术技 能为目的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因此,关注和总结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理论研 究的发展趋向,可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 究提供借鉴,并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进 一步开展. 一、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必 要性及意义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人文主义、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等不同 角度论证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文建 传、钟海鸥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角色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正确 认识自我的角色,并对如何实现角色改变提出参加职 后教育的必要性。[1]陈青、黄献国、古雅芬等则以知识 经济时代为背景分析知识经济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新 要求,论证高校体育工作发生战略性转变,认为体育教 师有必要参加职后教育。[2]潘哲浩即从素质教育的内 涵、特征以及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 行了阐释,论述了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认 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师 德水平、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 力进行完善和提高。[3]更多学者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视 角来陈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谈到对体育教师进行 职后教育。张细谦从课程实施看体育教师的继续教 育,认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则在于体育教师的实际 运作,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体育教师主动 的课程参与,同时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 求。[4]郭海玲、张建超以体育教师必须改革旧的观念, 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为起点探讨新课程理 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陈作松、季浏在《论新体育 课程的教师角色特征》中提出新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 角色呈现五个特征,分别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 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体育 促进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研究者. 黄文仁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空间的拓 展》中认为《新课标》为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 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体育课程发展史上 的一次难得的契机和巨大的教育空间. 归纳众多学者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证体育 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师内在修 养:自身思想品质、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示范性行 为,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借鉴教育学学科的相关理 论,把教师素养与职后教育的重要性紧密地联系并展 开论述,研究深入具体,目前都是以理论性的文章来开 展研究。另一方面是外在要求: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 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这方面的 研究提出的观点新颖并且具有多样性,例如部分文章 以知识经济给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带来的变革为背景对 职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刻的探讨,提出体育教育工 作者是技术熟练的高智力者,并需要掌握编码化的“隐 含经验类知识”,要求将体育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 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发展出新的体育隐含 经验类知识的观点。目前职后教育是体育教师外在要 求的研究主要以横向开展论证,论述范畴广阔,兼有多 学科交叉进行研究,研究现有成果较多,也是今后研究 的发展趋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从体育课程改革引 导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视角来陈述职后教育深远意义 的文章虽然比较多,但大部分文章是伴随高校体育课 程改革的思路而提出,近三年中该类研究的文章快速 减少,该相关研究进展有停顿的趋势. 二、关于不同区域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实证的研究 目前,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研 究(周宏、朱建军, 2008);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 状调查(刘建,2008);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 现状调查(康连、袁际学、陈艳松等,2008);福建省高校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廖建媚,2004);河北省普 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培训体系构建 (张萍萍,2008);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 现状研究(万一春、储龙霞,2008),分别从职称结构、学 历结构、专项结构等论述各自省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结构存在合理,表明体育教师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 裁判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黄帝全和梁峰 对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比较中也反映了相同的结论。[5] 在不同省份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中,普 遍认为参加职后教育人数较少,职后教育效果不佳,教 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出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 强对职后教育的支持力度。上述被研究的地域省份分 布在我国东西南北和中部,说明地域性的体育教师职 后教育实证研究较充分。目前尚未发现有不同区域高 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对比研究,而对比研究更能剖 析不同地域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学现状、教学管理、 教学效果、区域职后教育特点等方面内容,清楚地分析 职后教育各方面实施的优劣性,因此体育教师职后教 育区域性的对比研究有待开展. 三、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 究 “模式”是系统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 代中期,美国学者最早在教学论领域使用“模式”这一 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概括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模式”是指根据观察所得加以概括的框架和结构,是 围绕某一主题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提供的一种 完整结构。[6]“职后教育模式”即指在职后教育过程 中,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目前研 究根据不同的媒介为主体提出的模式有: (1)网络应 用模式,是借鉴诺尔斯成人自导式学习模式理论原则 和传统培训模式的经验和局限,遵循可行性原则构建 而成,指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集讲授、 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于一体的模式,界定在完全型网 络教育应用层次,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基本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 (2)课程本位模式,即以 高校为主,以体育教师获得高一级学位为目的培训; (3)教师本位模式,即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体育专 业协会为主的培训; (4)校本培训模式,即由体育教师 任职的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7]; (5)协作方式的培训模式,即以地域划分或者以体育 专业划分的培训活动。[8]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的 模式有: (1)自主发展模式,导师带研究生的教育方 式,对骨干体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方式重在培 养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能力; (2) 读书指导法,组建读书班,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 目,整个教育过程以读书为主线,配备指导进行导读, 重点和难点由指导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辅之以 课堂讨论,以便大家能够对所读的内容及时理解、领 悟; (3)专题研讨模式,运用专题研讨的形式,组织骨 干体育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当前体育教学改革 中一两个问题; (4)跟踪教师模式,采用集中学习与跟 踪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方针,动员授课教师、有关专 家学者以及学员所在单位的老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对学员进行形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