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为了保持教师自身知识和体验的鲜活和充盈,为了高效地把自己的所得所悟传授给学生并与学生一道畅游于教育教学的艺术境界,教师不仅要从事学科研究,更要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从事研究,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使教师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从而提升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形象,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认同感,领略和彰显教育生活之美。
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和专业探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掌握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容易获得鲜活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实践体验,能使研究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最有条件对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检验、反思和完善,也最有条件摸索出有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途径,从而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洞开一缕亮光。教师更应是行动研究者,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2.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教师无法仅凭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一劳永逸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出”。教师必须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教到老,学到老。同时,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正在不断更新折旧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独特意义不在于他(她)是知识的给予者,而在于他(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职业形象的建构有赖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治集团、社会公众和教师自身;教师专业化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教师专业自我的建构。全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可,对教师生活状况的关注,对教师职业权利和人格的尊重,有利于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从而从外部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依赖于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而教师个体专业化也就是教师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形成的过程。
“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它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具体工作条件和要求的感受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人的行动方式。”教师专业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形象,即对“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的回答,属一般的自我描述;(2)自尊,一种评价性的自我体验,对教师自身专业行为或素质进行个体评价;(3)职业动机,即促发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留任或离任的动力;(4)工作满意度,即教师对其职业情况的满意程度;(5)对教师任务的认识,对工作内容的了解,不仅需要回答“作为教师必须做什么”,且要回答“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做些什么”;(6)未来前景,指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情境未来发展的期望;(7)个体的教育理论,即个体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它表现出专业知识场景中个人实践的差异。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获得独到的悟解,为教师职业形象确立了令自己和社会信服的内在根源,并不断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自我确知付诸职业生活实践,从而使自己成为其专业生活的享有者和创造者。可以说,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形象建构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
教师要成为他(她)自己,教师职业要成为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职业,有赖于教师自身不断体味和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和生存状态,逐渐形成明晰而合理的专业自我。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称得上一门专业,才能凭借职业自身的美为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所认同并受到由衷的赞誉,才能在现代社会树立定融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于一体的独具职业魅力的教师职业形象。 778论文在线 www.qiqi8.com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