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职院校的各利益相关方有着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并直接带来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实践。只有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前提下,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决策制度,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制度等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框架,才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持续、稳定、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主体,教学质量管理
一、利益相关者视界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多元主体分析
(一)高职院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经典理论。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曼(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文中给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1]。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受公司利益影响的不仅仅是出资人,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目标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使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决策由各利益相关者合力参与,共同决定。
大学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共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类型,高职院校自然不例外,也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这是因为:第一,利益相关者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划定者。政府、社会产业界、以院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和专任教师、学生等利益主体均对高职院校抱有期望,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积极回应并协调这些利益主体的“共同期望”和“各自期望”。从而担负起广泛的社会责任。第二,利益相关者是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银行、企业、慈善机构、科研基金会等利益主体是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等物质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优质的教师和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需要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协同破解;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新闻媒体、毕业生等利益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政策、校企合作机制、社会声誉等无形资源的提供者。第三,利益相关者是高职院校制度制定的参与者。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实现既需要院校办学的充分自主,也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各利益主体为实现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需要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制度制定,并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合作共治的局面。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多元主体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现出多样性,既要考虑“名”也要顾及到“利”。潘懋元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2],多元化以及多重质量目标的存在,势必要求高校质量管理部门对多重利益相关者负责任[3]。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首先必须理清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第二层次的董事、校友和捐赠者是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第三层次的政府和议会是“部分拥有者”的利益相关者,第四层次的市民、社区、媒体则是次要层次的利益相关者,是大学利益相关者中最边缘的群体[4]。国内学者胡赤弟借鉴罗索夫斯基的分析理论,提出了三类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是大学的权威利益相关者,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市民、媒体、企业界、银行等是第三层利益相关者[5]。李福华则认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重要利益相关者(校友和财政拨款者),间接利益相关者(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当地社会和社会公众)四个层次[6]。
上述分析均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归属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具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在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校,尽管政府对高校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其影响力在逐步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社会企业界对普通高校的影响力也有限。在这种背景下,把政府和产学研合作者列入大学的间接利益相关者行列合情合理。但是,“近年来中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证明,当前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得益于政府主导。高职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仍然需要政府加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持续性的政策导向”[7],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在当前背景下仍然不可小视。同时,在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教育背景下。产学研合作者与高职院校的联系紧密,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一角度来说,应该把政府和产学研合作者列入高职院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因此,从相关性影响程度来看,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可划分为两个层次:政府、产学研合作者、教职员工、学生为第一层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校友、银行、捐赠者等为第二层次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在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下,要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各利益主体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利益诉求:
1.政府——实现政治价值的需要。政府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出资者,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问接的,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政府有三点利益诉求:其一,政治诉求,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政治的社会化,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其二,经济诉求,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服务技术开发,培训技术人才;其三,文化诉求,即传承民族的优良文化,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
2.产学研合作者——人力资本和技术支持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产出(人才和技术)的使用者,产学研合作者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具有当然的合法性和紧迫性——他们往往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高职院校主动展开合作,因此,他们希望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一定的发言权,希望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他们也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本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渴望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效益得到及时回报。
3.教职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来没有人怀疑教师及行政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他们的利益诉求是最核心的。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他们渴望组织能给予个体人格、价值观和信仰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并要求个人的能力与成就得到组织和社会的承认,并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与潜力:作为高职院校运行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以院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期望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和情感上的理解与尊重,能及时化解管理难题,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4.学生——人力资本增值的需要。学生是高等院校存在的理由。他们在教学质量方面的诉求拥有实实在在的合法性。他们的利益诉求在于希望拥有参与课堂的权力、选择授课内容的权力和参与校务管理的权力,希望通过接收高职教育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个人修养,并顺利地在就业市场中实现理想就业,以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获得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间接利益相关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