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高职院校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有着显著的资源融合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 如基地性质模糊、利益相关主体沟通不畅、管理脉络不清及两地管理成本较高等,影响了基地功能发挥,就此文章提出了明确基地定位、强化利益共享、完善民主决策、简化管理结构及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等改革建议。对于此,将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基地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异地化,产学研,管理体制
产学研合作基地是高职院校借助社会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随着高职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的深入,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应运而生,即基地脱离母体高职院校和所在地区,异地而建,与母体形成了“总部-基地”式关系。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宁海、余慈产学研基地,已走在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的前列,基地效益已现端倪[1]。高职教育与产业间的这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如何提高基地管理水平,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效能提供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异地化合作基地及其资源融合优势
(一)传统产学研基地模式弊端已显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与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合作基地在空间上是归属高职院校的,或者以高职院校为中心,散布在院校附近,一般不会突破院校所在地的地域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域的限制。地域限制束缚了高职院校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互补性资源,不利于选择和合作空间的拓展,合作质量也就难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产业需求为依托,而合作资源的匮乏进一步阻碍了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不利于构建以实践实训为主要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必然因此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传统的“属地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不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益,不利于实现长期性发展目标。
(二)异地化基地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
新的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地域限制。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发展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寻求相关产业聚集地和教育合作愿望强烈、合作预期收益较高的合作单位。相关产业聚集度和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和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方面具有切实需求,这是产业界与高职教育建立合作并取得积极效益的客观基础。现实中,校企合作的效益不高,往往是由于合作双方尤其是企业缺乏主动参与,因为双方合作并非基于真实需求,或者双方未能实现资源互补,预期合作效益甚微,这样的合作是有名无实的。所以,基于真实需求、合作方之间能够实现实质性的资源融合的校企合作,才能构成真正的合作联盟、利益联合体[2]。产学研基地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异地化,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具有实质战略意义的合作伙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宁海建立产学研基地,正是着眼于宁海发达的模具行业,同时基于其工学学科优势,学科与产业的各自发展需求使双方合作成为可能。
(三)新模式推进了合作各方的资源融合
在异地化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下,地区产业优势、产业升级的需求同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学科发展需求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对于地区而言,基地的输入意味着高水平科研与技术开发力量的引入,意味着优秀人力资源的引入,为地区提升产业研发实力和优化劳动力结构带来了良好契机;通过与教育界合作,企业可以利用作为教育用地的基地开展生产,在审批、税收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对于母体院校来说,发达的产业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训条件,并拓展了毕业生的潜在就业空间。事实上,宁海县政府作为宁海基地的主要合作者,其初衷之一便是通过基地为宁海培养高质量的产业劳动力。同时,产业界的资金、生产和实验设备、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研发提供了宝贵资源,而这通常是院校本身所匮乏的。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异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各方利益诉求的表达和资源优势的推介、互补提供了一个交流或交换的平台,由于空间与资源的零距离对接,加之各方的合作是以真实需要为基础的,因而,信息交流是全方位、无障碍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进而利益获得不对称的问题[3]。可预期性利益正是形成产学研联合体的粘合剂。
因此,在异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下,合作各方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密的有机战略联盟,各方分别成为彼此制定发展规划和取得实际收益的重要依据。在此联盟中,各方的交流是高质、高效的,合作是真实、紧密的,相互间的资源是互补的、融合的。如此,合力效应的发挥产生了合力效益,而且基于内在需要,各方在利益分配上顺利达成共识。利益的共享正是产学研基地建设或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归宿。目前,宁海产学研基地已发展为首家“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显示出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对于互补性资源融合的显著意义。
二、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基地建设
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推动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在需求、资源方面的融合,构筑了一个资源互补、发挥合力作用进而共享利益的平台。但母体院校与基地间的“总部-基地”关系在管理上存在着若干问题,限制了这种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更大效用。
(一)基地性质定位模糊,改革发展缺乏依据
一般来讲,产学研基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建而成,是院校的子机构或派出机构,学校对基地实施延伸管理。宁海产学研基地则是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海县政府共建,宁海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基地大力支持。这与宁波市建立“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机制”的整体战略规划是一致的[4]。宁海县政府在实际上将基地作为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分校(宁海机电学院),实施属地化管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则将其定位于自己的派出机构,实施延伸管理。目前,宁海基地挂两块牌子,具有两种性质,实施两种管理方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体制上的矛盾。基地性质和定位模糊,规划、改革和发展就会缺乏基本依据。
(二)利益主体缺乏沟通,利益诉求难以整合
校企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蕴含着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利益共享是基地建立并实现长效发展的根本基础[5]。宁海基地作为一个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实体,须兼顾三者共同利益,实现“三方共赢”。这要求建立起基于共同利益的协调和决策机制,将各方的利益诉求体现在体制机制的架构和基地运行中,并使各方的角色与职责得以明晰,进而通过各方职能的发挥形成合力效益。从宁海基地的运行管理来看,政府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各行其是,缺乏沟通,企业在基地建设的决策形成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利益相关主体沟通不畅,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不会产生,产学研基地只会有名无实。
(三)基地管理脉络不清,政策决策执行不力
目前,宁海基地由基地管委会管理,实际执行部门是管委会办公室。由于目前宁海基地的构成主体是浙江工商职院的二级学院工学院,工学院实际上对基地的教学、实训和师生也具有管理权。同时,管委会中没有校级领导,在行政级别上与工学院同等。由于工学院和管委会关于基地建设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因而规划和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从而不利于基地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建立长效机制,管理部门的政策和决策执行也会因之乏力。对于基地而言,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而无所适从。加之“总部-基地”两地式管理,进一步导致管理不畅,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难以提高。
(四)校企合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