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一城两圈”的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湖北省旅游业特点,结合部分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创新性提出了湖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证融通、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融通”,是把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工学渗透”,是结合旅游业淡旺季的特点进行课堂和企业实境交替轮换。
关键词:高职院校,湖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证融通、工学渗透”
国发[2009]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战略构想,在2011年,3月份颁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培育一批旅游功能区,这其中包括湖北省“两圈一带”中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区。同时,《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了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决定。提出全省深入实施“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以“二四六八十”为骨架的空间布局。实现这些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湖北省旅游界却存在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大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匮乏。这种供需错位的现实说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湖北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乃当务之急。
一、湖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据统计,湖北高职高专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51所,在所有高职院校中占有很大比重,规模较大,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办学缺乏特色,教学侧重理论性的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二)专业同质化现象明显
从专业设置看,在51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大部分院校的专业主要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三个专业目录,仅有少数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专业为森林生态旅游(旅游策划与导游);武汉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电子商务方向;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下设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和景区开发与管理两个专业;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航空旅行服务方向;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管理下设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专业下设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方向和现代管家方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景区开发与管理三个专业目录,目录下设碧桂园旅游订单班,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下设度假区服务与管理方向。除以上院校外,大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同质化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学生就业不具有针对性,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不合理
大部分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呈现出“大而全、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如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导游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等类似课程,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师资队伍不够优化
目前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一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二是由历史、地理、中文等其他专业调整而来,鲜有行业从业经历;三是行业从业经历的旅游职业人进入师资队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合理并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团队。而事实上,部分院校对“双师”认定出现了概念上的幻化,如将其简单认定为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执业证)、双职称(讲师以上资格和技师以上技术职务)、双来源(有高校教育经历和行业职业经历),这种简单粗化的认定模式在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中比较普遍,促使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虚假繁荣。事实上,具备这些证书资格的很多教师并没用一线的从业经验,实践技能不高,不能培养强技能的学生。
(五)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由此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多,与旅游行业需求结合的少。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大部分教材不能突出前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二、湖北省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产业三个专业。从专业设置看,专业门类齐全,并能结合当今旅游热点设立新的专业,同时创新了“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以“A.S.K”原则为课程设置标准,即以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三项职业素养要求为基本模块,对课程进行筛选。在校企合作机制上,建立“分散式”的运行机制,即学校与众多企业签订协议,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实行订单式培养。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航空服务三个教研室。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1986年,创办时间较早,创新了“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如下:(1)A过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学习与实训。(2)B过程: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完成,为教学顶岗实习,时间为6-8个月(可利用暑假)。实习完后,学生获得“顶岗实习证书”。(3)A’过程:在第五学期完成,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在岗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拓展新的职业技能,并取得国家颁布的“酒店管理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4)B’过程: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专业技能特长,选择实习企业,完成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4到6个月。最终取得“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通过“A→B→A’→B’”四个过程,学生获得了“三个证书”,练就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了就业能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
(三)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开设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该专业依托传统的林业、生态学类办学优势,将旅游与森林、生态学类课程有机结合,以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实行“3+1+1+1”学交替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是前三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四学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学期毕业实习。
三、湖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综观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成功的公共经验都是贯彻了工学交替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同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