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赖晓桦      ★★★ 【字体: 】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赖晓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50:5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型教育,本文基于高职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现状,从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多元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就业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的共识,也是今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扩大和发展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新形势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本科学历教育起步晚,许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式,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及受教育对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恪守大纲,忠于教材,照本宣科,从头到尾“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缺少参与和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轻,实验多是演示性、验证性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不够,仪器设备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动手能力差,能工巧匠奇缺。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认为要解决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因为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才能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课程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

(一)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

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和在做中学是高职教育的三大改革战略,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主要体现在:

1.树立以能力本位的课程知识观

学科体系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更多涉及事实的概念,强调“是什么”的知识,强调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论证,因此要讲“为什么”。而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经验和策略,职业教育的所谓“必需、够用”,就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即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2.把“在做中学”战略贯穿教学全过程

高职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即“在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应该从以被动地听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地练为主,这样才能符合认识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目的。温家宝总理指出:“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高职教育的改革首先应从“做中学”开始,不必追求课程的完美架构,更应该关注项目的运作能力,使学生在实用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中学到真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把行动体系串行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体系关注的是知识系统,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就业后的工作过程。前者关注知识的构成要素,后者关注就业能力,即就业后运用知识的能力:前者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后者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高职教育应该把教学内容作为工具来传授,作为工具传授的课程表现的是一种串行体系,相应的课程开发是基于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这一框架即行动体系。行动体系是注重经验与策略问题的处理。

(二)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紧盯经济发展的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如下内容:①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②以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课程形式实施模块化组合,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③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④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教学,摒弃“理论知识传授+实践锻炼(实习实训)”的分割化、条块化培养方式;⑤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三)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创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工学结合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也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产品生产流程,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能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堂教学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学院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Animo动画技术”和“MaYa动画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合作办学的北京麦雨红缨公司的动画及游戏制作项目引入教学,先给出需完成的任务目标,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把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融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地领悟知识点,熟悉操作程序,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高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季海祺

  • 下一篇文章:湖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王素琴 易元红 胡晓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赖晓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赖晓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 ››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 ››高职学生创业的优势及软肋
  • ››把德育工作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
  •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 ››浅谈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研究 杨志...
  • ››关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
  • ››试析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华旭明
  •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