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但在课程体系上还未能很好地切合湖北旅游产业的现状,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还未能与湖北旅游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对接。
湖北省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所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结合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实施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内涵
“课证融通”是遵循旅游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节,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特别对专业核心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和建设。因为旅游业针对高职毕业生一线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导游,所以我们把导游资格考试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教学参考的标准之一,把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特别是湖北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旅游文化及景区景点概况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加深了对湖北省旅游业和地方旅游业发展概况的深入认识和把握,符合了行业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至少可以同时获得毕业证和全国导游资格证,取得了就业的准入资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工学渗透”是结合高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理念,并考虑旅游业季节性强的特点,在旅游淡季,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交叉渗入开展单项专业技能教学。在旅游业旺季,把学生送入旅行社和各景区景点、酒店进行综合实践技能锻炼,同时在校外实训基地穿插进行部分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课堂和企业实境轮换交替,学生和旅游人的角色互换,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真正从入学的新生到毕业时旅游人的职业蜕变,真正实现“零距离”培养。
(二)“课证融通、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理论知识多,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眼高手低,真正上岗后灵活处理问题时常常出现很多问题。这一现状反映出我们的课程设置有不合理的现象,往往理论和基础课程太多,实践课程偏少,因此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增设现代旅游业新课程,并结合学生大二下学期导游资格考试的情况,调整课程顺序,一方面为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也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1.“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本课程体系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课程从易到难分为通用能力学习领域、核心能力学习领域和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三个课程模块。其中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主要为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核心能力学习领域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旅游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主要是在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后,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的能力,为学生拓宽就业面做准备。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把导游资格考试的标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如增设“湖北导游基础知识”、“咸宁旅游文化”、“模拟导游”三门课程,使学生一方面熟悉本省本地方的旅游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此外学生在考证培训中,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素养和技能,也符合了湖北旅游企业的需要。(3)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大胆革新,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根据现在大众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我们增设了“休闲学概论”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休闲旅游意识。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增设“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应变能力。
2.“课证融通,工学渗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按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充分考虑行业季节性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淡季和旺季的交替,实行工学渗透的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穿插、相互嵌入,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层层提升,同时,参加导游证考试的安排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保证了较高的通过率。
(三)专兼结合,“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作保障
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水平精湛、行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因此,我们采取自主培养、对外引进、校企互聘等模式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首先,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并请旅游局专家指导,宏观上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专职教师外,聘请旅游行业经验丰富且资深的人员,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养和指导工作,使校内外教学优势互补。同时,鼓励教师加强与行业的接轨,除获取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全国导游资格证、计调证等职业资格证外,还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黄金周及学生专业实习期间赴旅游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增强一线的工作经验,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即要求教师在校能上讲台,到企业能做管理,能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第三,积极与地方旅游局密切合作,参与地方旅游局组织的各种行业标准的制订、科研项目的开发、旅游行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等工作,增强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如我们与旅游局合作制订了《咸宁温泉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参与咸宁旅游标准化培训,培训在岗人员近2000人次。
(四)与时俱进的教材建设作支持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并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先进的富于特色的教材作支撑。目前,大部分旅游类教材理论陈旧,实践操作性不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因此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地方产业需要和实际的教学加强教材建设。首先,根据咸宁地方文化和温泉旅游的特点,编写了《咸宁旅游文化》、《温泉旅游文化》作为校本教材,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和旅游发展概况的掌握。其次,和旅行社、酒店合作编写了《模拟导游》、《计调操作实务》、《旅游线路设计》、《餐饮操作实务》、《温泉部操作实务》校企合作教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再次,为保证学生全国导游资格证的顺利通过,自编了《导游资格考试一本通》、《现场导游考试技巧》之类的考试参考用书作为校内培训教材,学生反映较好,大大提高了考证通过率。
随着湖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对旅游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必须结合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高度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打造与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素质、潜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旅游业所需的“理实交融,技创并举”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中国旅游迅猛发展 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EB/OL]. http://www.china.com,2008-12-09.
[2] 何建伟.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J]. 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1.
[3] 刘萌,薛兵旺.“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3).
[4] 焦巧.高职导游专业“工学渗透,单元穿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 吴丽慧,庄小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 [J]. 新课程研究,2009,(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