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任何方面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另外,在地理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应注重结构、理念和视野上的突破,广泛结合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强化探究性学习,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还应注意乡土教材的编写与采用。
(三)校外活动场所的开发与利用
中学地理校外活动场所的类型与特点如表1所示。在运用校外活动场所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关心的地理事物。
三、中学地理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和Marehand对信息资源这样界定:信息资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包括:具有与信息相关技能的人才、信息技术中的硬件和软件、信息机构(如图书馆、计算机中心、通信中心和信息中心)和信息处理服务提供者。
就地理这一专门学科而言,“地理教育信息技术资源”是一切与地理学科相关、能为地理教学目标实现提供服务的所有信息以及相关技术。
(一)大众媒体信息的开发
大众媒体信息的类型与特点如表2所示。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但不确定性也比较突出,良莠莫辨,故应加以科学引导,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运用CAI多媒体课件,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种类很多,从目前来看,教师中运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CAI课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多媒体课件。其特点是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表现不清楚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转换。CAI将传统的电教手段融为一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而且具有交互功能,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的、可感知的地理事物。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更好地创设情景,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差异性开发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课件。
(三)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百科图书馆”。教育部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今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当前,地理教学网站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覆盖了全国各省市,一些新的地理网站也正在开发建设中。
综上所述,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关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都必须遵循一个总策略,那就是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倘若违背了这一原则,即使我们开发利用再丰富的课程资源都将是徒劳的。具体来说,地理教师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要遵循针对性、地理性、准确性、生动性、科学性以及个性的策略。
当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落实到地理课堂中,才有它的现实意义。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能解决地理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尤其在目前作为非升学科目的初中地理处于尴尬境地的情况下,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地理教师只有克服困难、齐心协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才能使地理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实新课标。
参考文献:
[1] 陈侠.课程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廖哲勋.课程学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刘力.走向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J]. 外国资料,1993,(4).
[6] 张永宜.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 [J]. 教学与管理,2000,(6).
[7] 王颜.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J]. 教育发展研究,2000,(4).
[8] 朱士雄.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J]. 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2).
[9]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 [J]. 理论与研究,2000,(1).
[10] 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周军.试论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J]. 教育研究,1999,(12).
[12]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
[13] 张华.经验课程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000.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