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导言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有些人认为女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她们的价值观还未形成,是不成熟的,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涉及女中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成果很少。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女中学生虽然在很多方面是不成熟,但不成熟也是一种状态,不成熟的价值观也是一种价值观。研究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可以弄清楚女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基本情况,对引导女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会有帮助,也可以指导女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形态,因此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次调查的抽样问卷《未成年人价值观调查表》是我们自行设计的,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 100道题,选项达1000余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人生、生活、学习、婚恋、交友、消费等方面,基本涵盖了中学生的价值体系。 (二)调查模式。调查采取问卷式为主,访谈辅助的方式进行。共选取了8个城市:合肥、芜湖(含农村)、马鞍山、淮北、巢湖(含农村)、安庆、黄山(含农村)、宣城(含农村)。选取省重点中学6所,一般中学10所,农村中学8所,选取初中学生2500名,其中女性1025名,占41%(城市重点中学学生 360份,占35.12%,城市普通中学学生360份,占35.12%,农村普通中学学生320份,占31.22%);男性1475名,占59%。 (三)实际做法。本次调查采取集中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5个城市各发放200份,3个城市各发放500份,共发放问卷250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2426份,有效率为97.04%,其中女性1012份,占41.71%(城市重点中学学生354份,占34.98%,城市普通中学学生352份,占34.78%,农村普通中学学生306份,占30.23%);男性1414份,占58.29%。符合社会调查对样本有效率的要求。数据主要采用人工统计法处理。调查周期3个月。 (四)访谈情况。访谈对象为24名女中学生,其中省重点中学8名,普通中学学生16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访谈方式既有事先约定,也有随机询问。访谈内容大多围绕《未成年人价值观调查表》中所涉内容,也有一些临时性、随机性话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状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价值观包含思想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情恋观等,凡是对事物表达看法和感受的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人不是天生就有明确的价值观的,是经过后天的环境熏陶、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着。价值观对人生实践有导向作用。 1.思想观。思想观包括政治信仰,爱国情绪等。女中学生的思想观虽然处在初始状态,但在很多方面已表达出她们的相关态度,只是我们平常没有在意。 (1)女中学生对学习、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态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46.24%的人表示“赞成”,这部分人的态度最坚决;表示“比较赞成”的占26.08%,这部分人思想上有一定的保留;近二成的人“不知道”,说明这部分人要么是“不知道有‘荣辱观’这回事”,要么是“不知道赞成还是不赞成”;7.57%的人表示“无所谓”,其实态度是很明确的,就是可有可无,不当回事。 {D423R324.jpg}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我们还专门要求被调查的女中学生填写“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只有17.97%的人写出1~5条不等,没有人能完整写出全部内容,82.03%的人没能写出完整的一条。这表明,有些女中学生只是知道“荣辱观”这个词或听说有这件事,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有相当多的女中学生还不知道有“荣辱观”这回事,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女生更是不知情。 (2)爱国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当看到升国旗或听到奏国歌时的心态。从总体上看,49.6%的女中学生对祖国是有激情的,也有8.79%的人“当看到升国旗或听到奏国歌时”“无动于衷”。请见表2。当我们在进行个别访谈中问及“无动于衷”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学校里每天都在升国旗、放国歌,我们不感到新鲜”。我们认为,“无动于衷”是这部分女中学生在“经常看、经常听”的情况下的选择,习以为常,不觉得新鲜,也就不激动或者“无动于衷”,并不能因此得出这部分女中学生不爱国的结论。但在这一项调查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学的德育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或存在方式方法上的问题。另一点是,农村普通中学女生的热情高一些。 {D423R325.jpg} 2.道德观。道德观与道德意识、道德理想、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相关。 (1)自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诚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伦理学角度看,人不讲诚信,等于不要道德。那么女中学生对“不讲诚信”的人是怎样看的呢?表3显示,有46.05的人“鄙视”,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女生“鄙视”的比率更大,达59.04%;表示“可以理解”的占19.76%,“不清楚”的占3.26%,“无所谓”的占0.88%,三项合起来为23.90%,也是个不小的比例,这部分女中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清楚”,认识不正确,按此推理,这部分女中学生在实际行为中有可能做不到“讲诚信”。比较而言,城市重点中学女生表示的诚信度高一些,比如,“鄙视”与“看不起”“不讲诚信的人”的比率为84.46%,高出女生平均比率12.13%。 {D423R326.jpg} (2)同情心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观念强不强的标尺。我们在两个问题上作了调查。 一是对待为灾区人民捐款的态度。75.99%的女中学生表示“积极响应”“为灾区人民捐款”的学校号召,其中城市重点中学女生74.86%,城市普通中学74.72%,农村普通中学女生为75.49%,农村女生“积极响应”的比例比城市女生稍微高些。女生也有16.99%的女中学生“不响应”,表明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有近1/5的女中学生不愿为灾区人民捐款,这是同情心不强的反映。还有7.02%的女生“不知道怎办”,这部分女生思想独立性较差,在该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二是对待流浪未成年人的态度。有76.77%的女中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同情心。有12.45%的女中学生选择了“不给钱”这一项,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不想给”,也有可能是“没钱给”。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有10.77%女中学生的表现,其中6.13%的人“投以鄙视的眼光”,3.95%的人“离得远远的”,尤其是有1.63%的人采取“呵斥”的态度。在与女中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能否认为这些人就一定没有同情心?她们认为“不一定”,理由是,“现在社会上假流浪儿很多”,“我们也分不清真假”,所以有时会感到“厌烦”,如果对假的流浪儿表现出同情,不也是一种情感浪费? (3)见义勇为也体现道德观念的状态。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但女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她们没有能力去见义勇为。事实早已证明,有些时候未成年人的见义勇为等于“飞蛾扑火”,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自身可能会受到伤害。女中学生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请见表4。在最近几年社会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背景下,还是有10.77%的人表示要“见义勇为”,都赞成“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的占25.10%。这说明,将近五成的人在必要的时候有可能“见义勇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50.49%的女中学生表示要“见义智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在保持社会正义感的同时,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受到威胁的人,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达。 {D423R327.jpg} 3.生活观。主要反映女中学生的生活状态。 (1)幸福感可以反映人生的意义。34.98%的女中学生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其次是“有个好伴侣”,占19.76%,再次是“助人为乐”,占18.28%,“功成名就”,占16.70%,其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