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在读大学生,必须属于ICE组织成员学校且只能选择其他组织成员学校提供的相关课程。这些虽然是在项目实施之初必要的尝试性措施,但其较为严格的项目参与资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CE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的开放进程中的作用。显然,真正开放的欧洲人文社科教育之路还需要等待。 2.费用问题。参与ICE项目的学生必须支付一定的学费,有的可能比在国内学习要高。目前的ICE项目中没有任何的奖学金或者是减免学费的机制,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在欧洲的推广速度。 3.语言问题。由于课程提供的语言限制,国际课程交流项目对参与修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有不少学生可能会由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因此,这可能会影响在学生中的推广。 (三)ICE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启示 国际课程交流(ICE)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各个参与学校将自己具有特色的人文学科课程互认共享,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我国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相似,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精品课程项目也是希望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国家高等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平台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然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实施到现在,无论是从范围、程度,还是从开放共享的内容上,特别是相关的服务和工具支持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目前的高等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只是将数字化的课程内容放置到网上,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反馈,也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跨校学习学分互认机制,从实际操作角度看,不利于资源优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照ICE的操作模式,加强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打开学校的课程屏障,使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选择不同学校的课程来学习,学校为这些开放课程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支持,学生学习完以后进行考核,通过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认可。一旦形成这样的资源共享机制,那么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就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通,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当然,这种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是需要克服很多现实问题的,但我们相信,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终将打破屏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