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学费收入占总体经费比例,其原因在于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是俄罗斯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联邦与联邦主体对其投入的科研经费要高于其它俄罗斯高校,如表2所示。
表2 2003年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经费渠道的资金结构[10]
经费渠道 金额(千卢布) 资金结构(%) 预算及补充预算总额 310272 36.9 外部预算资金总额 教育服务收费(学费) 230678 27.5 企业活动 52209 6.2 私人赞助 27910 3.3 其 它 841 0.1 科研经费总额 218457 26.0 总 计 840367 100
四、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的评价
1.俄罗斯学费制度改革满足了人民群众通过不同途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据俄罗斯国家教育统计资料显示,1993~1994学年度俄罗斯每万人中有17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2008~2009学年度每万人中有529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增长了两倍多。在国立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1993~1994学年度的每万人中171人增长到2008~2009学年度的每万人中438人[7]8。俄罗斯在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经济滑坡的局面下,还能实现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费制度的改革,招收自费生满足了没通过竞试但又想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考生及家长的愿望。
2.俄罗斯学费制度改革增强了高校自主权
为保证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转,依照俄罗斯有关法律法规,政府预算经费必须优先分配到教育工作人员的工资、助学金、教学保障金、公务费、修缮基建费、设备购置及维修费、大学生营养补助等7个方面。同政府的财政拨款相比,高校对学费收入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既可以用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也可以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和资助贫困学生,提高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
3.俄罗斯学费制度改革引入了高校竞争机制
市场的优势在于效率,适度收费有利于发挥市场优势。在市场机制下学校之间必然会发生生源竞争,致使学校加强成本意识,认真看待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需求方的角度看,市场化导致了消费者权威的形成。而消费者权威意味着,学生是消费者,有权讨论价格与质量的比率,有权决定是否购买教育服务。其结果是:消费者的选择决定着高校的收入。这种需求依赖性除了使高校重视成本核算外,还要求高校具有竞争机制,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4.俄罗斯学费制度改革存在的不足
转型期俄罗斯学费制度改革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如高教系统内的招生腐败、教育寻租、影子经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责与宏观调控的缺失与弱化。市场的职责是效率,政府的职责是公平。学费制度改革使俄罗斯政府从对高等教育的大包大揽转变到成本分担,但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和自由化,更不能成为政府转嫁负担的一种方式。相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要大大增加,来确保公平的教育机会。将高等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意味着培养人才将成为手段,利润才是目的。学生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高等教育服务将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将会受到威胁。追求高收入、易就业而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功利思想将阻碍国家对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人才输出上将导致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经济体制市场化打破了苏联时期“免费+助学金”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重新构建了适应俄罗斯转型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与受教育者个人共同分担”的学费制度,正是这种学费制度的建立给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使得政府、学校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了新的依存关系,从而改变了俄罗斯高校的生存状态。虽然我国与俄罗斯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转型方式和进程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国都是从社会主义的母体中发展起来的,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进程中,因此,俄罗斯所建立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汉强.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9(3):92.
[2]陈先齐.俄罗斯高教体制改革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1-6.
[3]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32.
[4]生建学.《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的两次修订与补充[J].世界教育信息,2004(5):10-13.
[5]王义高.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要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1):31-36.
[6]何雪莲.千呼万唤始出来:俄罗斯大学生资助系统一瞥[J].比较教育研究,2006(5):62-64.
[7]Миниcтeрcтвo oбpaзoвaния и нayки р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 oбрaзoвaниe в Рoccии 2008[Z]. Мocквa, 2009.
[8]A· C· Зaбopoвcкaя. Bыcшee oбpaзoвaниe в Рoccии: nрaвилa иpeaлънocтъ[Z]. Мocквa: Нeзaвиcимый инcтитyт coциaлънoй пoлитики, 2004: 23.
[9]朱小蔓,H.E.鲍列夫斯卡娅.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3.
[10]Мocкoвcкий гocyдapcтвeнный тexничecкий yнивepcитeт им. Н· Э· Бayмaнa [EB/OL]. (2004-03-25) [2010-06-15]. http://www.bmstu.ru/.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