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学习流程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模式化的,是因时因地可以调整的;学习评价也是开放的,其主体可以是教师、自我、同学,甚至还可以有家长和社区,其形式可以是书面表达,还可以是演讲、辩论式的言语表达,还可以是实验、实践式活动参与。创新性,就是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师创新地编写学案来激发学生创新地参与学习;通过教师编制导学案时的适当留白,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的空间和余地;通过创设宽容的氛围来实施导学案教学,来鼓励和爱护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导学案实践中教师的“导”
导学案中的“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的学习流程、构建学生学习组织、指导学法和激发情感等方面。
(一)引导学习流程
导学案辅助教学一般表现为:出示学案一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一学习组织中合作探究一合作成果展示和及时反馈一教师点拨精析和二次展示反馈一课后分层探究及自主反思。这样学习流程的核心要素就是自学—展示—反馈,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反思有机统一。导学案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已会的和不会的,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基本上将60%的知识性的内容自主解决。之后带着自己的困惑在学习组织中进行有效的对学、群学,尝试解决20%的内容。接着通过小组展示、分组争论的环节,努力解决10%的内容,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反馈的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并通过点拨、辨析、演示,集中攻克10%的疑难点,并进行二次检测与反馈。最后通过导学案分层探究和学生自我反思,来巩固所学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情感。
(二)构建学习组织
导学案辅助教学的课堂以小组学习为重要学习载体。教师“导”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起学习组织,让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找组织。当然针对高中学生的独立性强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构建学习组织时特别要尊重学生意愿,既不能“棒打鸳鸯”,也不能“乱点鸳鸯”。课前预习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展示要以小组合作为主,课后分层要以探究反思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师退生进”四个字,哪怕初期学生的合作学习笨拙一点、粗糙一点,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将话语权、评价权放给学生,这个转变是否彻底将直接决定导学案辅助教学的效果好坏,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时而平等参与合作,时而巧妙点拨方法。
(三)指导学法和激发情堵
导学案辅助教学,教师要指导方法、诱导质疑、引导小结、辅导个别,其中特别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规律的总结、共性问题的归纳,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在结构、知识体系、学科表达进行总体把握和理解,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导”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上,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点燃激励学生的情绪,把学生情绪撩得高高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通过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如言语、姿态、神态等鼓励其深入思考、换位思考、多元思考,从而使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
四、导学案实践中学生的“学”
导学案辅助教学实践中的“学”就是指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简单地讲,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有效展示、课后有效反思三个方面。
(一)课前自主学习
以导学案辅助教学,学生开始学习的时空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延伸到了课前,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导学案真正起作用的前提。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即学什么和怎么学。学什么,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内容,对教材文本所呈现的知识性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对教材的知识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建构;同时还要利用导学案了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思想、学科前沿、学科轶事、趣闻,学生能够对此有初步感知,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怎么学,一般而言,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总的要求就是自学。具体来讲,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个人自主学习,通过个人的认知和体验,独立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同桌对学,两两结对,相互督促,相互提醒;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一般通过学习组织,群体性学习,让学生在群体中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需要,提高课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中有效展示
课中合作展示,是导向案辅助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有效地进行课中合作展示,才能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教师才能有效辅助学生反馈信息,为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有效依据,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展示也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展示什么和怎样展示。从内容角度展示,主要分为:知识性的展示,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哪些知识;运用性的展示,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情感性展示,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情感体验到什么。从流程角度展示,主要分为:过程性展示,将本组合作探究过程展示给组内学生;终结性展示,将学习小组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怎么展示,从展示的路径选择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组内展示到分组展示。只有通过分组的形式,才能实现有效展示,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范围内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小组展示的本质就是在班级中构建起若干小班级,让学生在小班级中做到人人参与。从展示的方法上,可以有自主学习内容的演示,可以通过小组集体演示、个人示范等形式,也可以自由型练习,有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小组组内纠错、分组纠错等等方法,从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现自己,同时尽可多地让信息得以反馈。
(三)课后有效反思
课后的有效反思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而学生能否有效反思,关键是取决于教师。导学案辅助教学实践中,学生课后有效反思的实现对导学案提出特别的要求,教师切忌将有效反思简单等同于课后练习,不能用练习来充斥或扼杀学生反思的空间。在反思的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选择反思内容;内容选择上还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要搞一刀切、强制性反思。
对于导学案辅助教学,不能无视,也不能迷信,值得研究,值得探讨。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