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教师 教学策略
试谈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观念转变与教学应对措施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其范围之大、进展之快、效果之著,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课改促使人们对以往的教育观进行反思和置疑,美术学科也不例外。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它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为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新课程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实践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那么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美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应对呢?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一、确立新的主体观及其教学策略——与生共舞。
传统美术教学最大的弊端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小学生具有最幼稚最单纯的心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的幻想,他们带着好奇和幻想走进课堂,怀着“我能学”、“喜欢学”的心态来尝试学习,教师原本是他们获得学习快乐的引导者和创造者,使他们“懂得学”,教会学习方法,并拓展他们坚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心态,塑造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但几番交往,好奇心变成了畏惧,幻想变成了泡影,学习也毫无乐趣可言,这一普遍现象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忽视儿童心理,主观让学生接受,无疑是强人所难、背道而驰的教学。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教材第一册《我心中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若按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无非是围绕太阳形象出示一些范作,讲解太阳光芒的变化和进行一些单纯的拟人化处理,学生的作品大多也是将太阳画成老公公或笑脸等形象,既缺乏新意,也不会对学生的心灵有多大的触动,但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进行另外一番尝试,如在课前让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的变化(提醒他们不能肉眼直接去观察,以免灼伤眼睛),在课间带领学生到户外草坪上,闭上眼,听一听、闻一闻、伸开双臂、感受阳光的拥抱,让学生在草坪上做个小游戏(打滚、踩影子……),唱一唱有关太阳的歌,也可以边唱边演,再让他们编编有关太阳的故事,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编入到故事中去,再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和莫奈的《日出•印象》等大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情必定会“心花怒放”,学生的作品也一定会精彩纷呈,因为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在体验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进行创作,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第5课的《小雨沙沙》中的说一说:“下雨天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哪些事情?”,想一想:“你还能想出雨点的其他画法吗?”,引导学生对秋天小雨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让学生感受秋雨的美,体验大自然的美。 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我做的笔筒》一课,利用旧纸盒来做笔筒,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这是不可取的。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二、树立新的学习观及其教学策略——与美交融。 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之所以要改革,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学生从课堂上应该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与他人互动、互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的目的。 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新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儿歌、配套的光盘、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合作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是很多老师也容易把它流于程式化,仅仅认为是分分小组,动动桌椅,或是聚在一起轮流发言等。表面上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眉飞色舞,场面甚为热闹,但事实上这样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了吗?合作交流是这里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其实据笔者个人观点,要使一次合作学习有效,关键是教师必须对学生异质分组,并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内容。 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标志就是问题。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一般在知识性技能性训练任务较多的课上用的频繁,例如在《能站立的折纸动物》一课中,教师只需出示范品,学生自然会问自己:老师的折纸作品为什么可以站立起来,接着便会积极投入到思考和实验中去,通过自学示意图和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索的过程,不仅明白了折纸动物能够站立的奥秘,还发现了更多能让动物站立起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三个目标,即理智和情感体验(好奇、成功等体验);建构知识(了解折纸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作)。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以前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和摒弃。如针对《大气球飞呀飞》这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进行自行探究和向大人询问,气球为什么能飞上天?上课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编排,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从讲台上走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