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大气球与普通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怎样才能让大气球飞得更高?”教师采用公开记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有的说因为大气球里装的是氢气,氢气球能飞上天;有的说大气球是热气球,要对里面的空气加热,它才能飞上天;也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有风的吹动,大气球才能浮上天等等。虽然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错误的答案或偏激的争论,但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从实际生活所见娓娓道来,有的从个人的理解评论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已是相当不易。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追随学生的思路,参与其中并给予提示,及时支持或肯定学生战胜自我,参与讨论。教师的鼓励态度给了学生正面的导向,教学的结果是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发展处于自生发的状态。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学生偶尔闪现的灵感火花,可能都会窒息在老师的教条传授中。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比如,在学习《大鱼和小鱼》一课,有的学生画了条大大的鲸鱼,而老师则训到:“鲸鱼是鱼类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也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要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此外,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而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比如有的老师在上《鸟的天地》时,不厌其烦地让学生逐个认:这是什么鸟?你认不认识这个?这个呢?还有这个……以为多提问题就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3、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三、建立新的评价观及其教学策略——与人共赏。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新课程教学评价观由过去的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 新形式下评价模式也生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 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涵盖多方面的,评价要全面、科学。 评价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灵活性,老师可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 行评价和奖惩,方式多样化。如新教材设计了“自评自画”、“自说自画”等栏目就非常不错。 在实施新的评价模式时,必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的是: 1、提倡激励作用,不搞“甄别选拔”。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评价应成为促进和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卑心和自信心。 2、注重综合评价,不搞“单一标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 3、尊重个性差异,不搞“统一要求”。学生发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一刀切”做法只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作横向比较,而应注重学生自己的纵向比较。 4、重视自我评价,不搞“一言堂”。如第一册14课《我做的笔筒》的学习建议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做的笔筒有什么优点及改进意见”,第4课《我的胸卡》中要求学生“把胸卡戴起来,与同学认识交流”等,都强调了作业的自评与互评。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相信只要每个教师都能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必定会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注:本文例举课例均出自新教材第一册。 参考文献: 《美术新课程标准》 《中国美术教育》 2004年第3、5期 《美术教育展望》 徐建融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