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尺度的知识观和人才观 如前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而未来人的素质取决于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起步阶段固然可以从体制、经费、办学条件等宏观环节入手,但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是关系到受教育者能够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决定性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所谓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结构化为原则的学科课程,学科庞杂,内容陈旧、落后。学生在沉重的负担下,学到的只是死的书本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同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技、资源、环境的基本意识和起码知识;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经济,不懂得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各种协调关系;学生只会接受知识,而不会学习。这样的学生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失去了必要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大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彻底改革已紧迫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改革的原则是删繁就简,吐故纳新,剔除原学科课程中无用的内容,否则,没有任何所谓“教育思想”,没有任何花招能够把学生沉重的业务负担减轻下来;更新教学内容的取向是增加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必要知识,增加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社会评价的有关知识;彻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课程,把活动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适当的比例,要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去体察国情,增强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现代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未来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
为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取得成功,一个必要的条件是改革我国师范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中师毕业教小学、师专毕业教初中、本科毕业教高中的教师学历合格标准,1995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88.9%、69.1%和55.2%。这个合格率是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师需求的,若同中等发达国家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具有高等学校本科学历相比,则我们差得更远。当我们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确立了素质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时,当我们启动了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以后,一个十分尖锐和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我们是否拥有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教育思想端正以后,教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而间接地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深化教育改革确实从深层意义上显示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作用。从这个关系可以引伸出的课题则是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再认识。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的课题,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的主体性等已被思辨式的研究搞得十分深奥,甚至使教育实践工作者望而生畏,难以理解。然而,面对未来、面对社会、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面对子孙后代,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教育”是何等的朴实和深刻,它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其作用于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动性,推动着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便是教育的真谛,让我们努力还教育的“真”与“实”。
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在论述了教育改革同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后,我们便逻辑地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教育自身亦应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即教育发展应同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协调一致,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其未来的持续发展。作为问题的提出,笔者在这里只给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提要,以期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适度的教育规模和优化的教育结构 教育的总规模大体构成了教育体系的外延。在人口、经济、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呈竞相发展的态势。现有受学历教育人数近2.5亿人,加上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业余教育,总数在3亿以上,1995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4年;我国尚有近2亿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约5000万,每年新生文盲约100万人。存在着超大规模的待教人口群。如果教育系统负荷过重,则难以发挥其有效功能。
所谓教育的适度规模是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步骤地提高社会教育普及程度。总起来讲,以满足社会成员最起码的受教育权利为前提,到2000年,使居民识字率达到8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85%,覆盖约60%的人口地区,其余地区实现“普六”或“普四”;全国小学在校生达到1.35亿人,初中在校生达到5500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850万人,高中程度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27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630万人。优先满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最急需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并保证一些带头学科适当超前发展
。所谓优化的教育结构指教育体系内部的构架。结构的构建既要反映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又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均衡性要求。我国未来优化教育结构的特点是低重心、多导向、更灵活的多层动态结构。从宏观上看,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把加强基础教育和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放在突出地位;发展适度规模的高等教育,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急需,其中少量学校和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充分利用和保护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们以约占世界不足1%的教育总经费培养着约占世界25%的学生,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但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又实际上存在着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把基础教育交给地方,出现了村村办小学,镇镇办中学,大面积出现了小学单轨,班容量不足20人的情况;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全国近1100所大学中,在校生3000人以下的900所,占高校总数的85%,2000人以下的学校770所,占总数的73%,1000人以下的学校占41%。1994年普通高校生均规模2591人,大大低于生均成本基本合理的4000人/校的生均规模。这种低投入、低效益的状况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要把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迅速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同时,坚决杜绝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学校盲目“上马”、“下马”现象;坚决制止教育部门国有资产的流失,禁止利用学校土地经营房地产开发和靠出租校舍来创收。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资源意识,使教育资源真正成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矗
(三)建立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是当代和未来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因此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发展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形成整体优化的教育环境,发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我国已往那种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和正规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教育需求。教育时空的扩展所引发出的终身教育观使学校以外的教育形式,如儿童智力开发、职业培训、转业培训、补偿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越来越发展起来,各种形式的教育将追求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具体设想,我国21世纪的教育体系将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贯通、发挥各种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大教育体系。这个大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