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程度上泛滥。这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隐蔽、最深层的障碍。
鉴于上述这些矛盾和现实障碍都是通过人、人的观念、人的素质、人际关系而体现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可靠途径,甚至唯一途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笔者正是从这里发掘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给教育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课题,从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决策;而教育改革除了具有人们已经认识到的教育系统内部的指向外,必须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深化改革的取向。教育改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端正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规定2000年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能掌握现代科技、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协调,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发展、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其主要弊端是狭隘的“服务”观和眼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这就是说,我们绝不否认和反对教育的“服务”功能,问题在于,这种“服务”必须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是近期和长期、眼前和长远利益的结合。这样,我们便可以从“教育培养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端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正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由于导向的原因,给素质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和深奥的面纱。人们花了很大力气,力图在哲学思辨层次上去回答素质教育的界定、内涵、历史渊源、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实施的原则、条件、从何转轨而来,等等。于是,蹩脚的语言表述、令人费解的界定、生拉硬扯的“转轨”,把素质教育思想搞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使基层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其实,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应该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平均素质,为当前和长远的社会发展培养出一代代合格的劳动力和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笔者主张把素质教育思想的讨论简单化、朴实化。50年代我国的大、中、小学推行的就是素质教育,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战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栋梁之才和顶尖人才都是50年代培养的,他们绝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谓“应试教育”,严格来讲根本不属于教育思想的层次,而是“两个指挥棒”的考试制度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病态”。医好这种病,不能仅仅从教育自身着眼,而主要是改变国民“望子成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心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是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而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素质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把具有不同素质条件和发展可能的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合于社会需求中相应层次、相应规格、相应位置的人才,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这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求的。要使我们的国民懂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少数在“应试”中过“独木桥”的人——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多数青少年仍然素质低下,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破坏。
(二)改革德育,形成以“养成”和“做人”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取向,强化道德规范 首先让我们考察两个事实。其一,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几十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专家为21世纪人才设计的7条素质结构中,竟有3条与道德有关,即“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同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按照中国人的一般理解,道德教育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私有制为基础,极端个人主义世界观成为主宰,难道他们还讲道德?其二,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社会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为相当数量的人们历史感、责任感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甚至道德沦丧。这是为什么?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道不灵了吗?与此相联系的是,我们大、中、小学的学校德育工作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和层次来认识和分析上述问题。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人类所面临的和要处理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通过开发自然、利用自然、驾驭自然推动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存在的是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社会关系。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和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自身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资源,成为人类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新的关系,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共识、相容、协同、合作的人际关系,于是,人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诸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与良好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不同制度的国家亦可以找到某些共同的尺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思路来认识我国学校的德育改革问题。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德育目标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处理不当,往往以某一个时期的政治口号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第二,在德育方式上,注重轰轰烈烈的活动,忽视渗透和养成,忽视德育的实效性;第三,在德育途径上,往往把学校德育看成孤立的体系,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德育网络构建尚未到位;第四,学校德育的总体实施同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持续发展的未来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一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的文件,不仅是我国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而且为学校德育和德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决议》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并强调了思想道德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这一目标设定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重建道德规范”不仅完全一致,而且具有中国特色。据此,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从目标、内容到方式、途径都要进行再认识。学校德育应有科学的、合理的目标设置,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先做人,再成才;在德育方式和途径上,应强调“养成”式的渗透教育,强调道德行为规范,力戒空喊口号和言行不一,要把教育者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习惯领域,所谓习惯成自然;要让学生养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应有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规范。这样,我们的学校德育就将是有效的德育,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德育。
(三)以改革教学内容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