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这就导致欧洲国家在6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大范围波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各国纷纷改革导致学生过早分流的中等教育体质,推行中等教育的综合化,使中等教育面向大众,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私立学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被看作是保守的,阻碍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平等。所以,私立学校政策一直是各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不断引发党派和社会公众的争论。 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末期起,西方社会对教育平等和效率的看法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表现在:一是就社会的整体而言,虽还关注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但更注重自由选择、竞争和多样化,特别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不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平等;二是受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社会公正和平等概念的认识有所变化,市场论的鼓动者强调说,他们并不反对社会公正和平等,但公立学校限制选择的做法恰恰违反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基本原则,真正的社会公正是公平的选择以及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我们可以以美国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变化对教育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很容易看到一个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80年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更加关心美国是否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寄予极高的期望。正是由于改革关注点的转移,三者的次序似乎颠倒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对社会公平和种族融合则多少有所忽略。正因为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一些美国教育学者便将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百年教育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60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m)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有人分析说,所谓民主教育和公平教育的理念在美国如果说还没有被强调效率和优质所取代的话,至少可以说其重要程度已位居后者之后。不久前,美国一些大学不再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人数比例,就是一个新的例证。 当然,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在西方国家也引起一些人,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怀疑和抨击。如有人认为市场化改革是与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原则相违背的,是历史的倒退,因为市场所关心的不是为公众提供服务,而是如何赚钱;企业所关注的是如何做到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廉价的产品。1991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甚至通过一项决议,谴责私人企业创办牟利性学校的尝试。指出"如果牟利成为目的的话,儿童便退居次要了"。美国教师联合会(AFT)主席尚克尔(AlbertShanker)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对爱迪生计划实施的全国私立连锁学校方案提出强烈的批评,认为政府没有必要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对于企业资助教育,有人指出,工商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学校教育,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据统计,单是美国4-12岁儿童的年直接购买力便超过100亿美元,而对其家庭年购买力的影响更高达1500亿美元。正因为这样,许多企业不惜代价为中小学免费提供图书、电脑设备、体育器材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其产品,以扩大影响,占领市场。还有人认为,一些企业通过赞助教育而达到减税的目的。这样一来必然会削弱地方的税源基础,从而减少了能够用于当地公立学校的经费规模。此外,就市场化本身来看,有人认为市场化未必就是公平的。市场意味着信息的开放和畅通,这样对于所有的选择者来说才是公平的,而从实际上看,许多家庭,特别是教育程度较低、经济状况差的家庭可能无法获得全面或真实的市场信息,他们可能无法了解当地或附近学校的真实情况,这样必然使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选择。即使选择了,也可能由于住房、收入等经济原因而放弃。由此可见,在市场化的教育改革问题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