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
|||||
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9:59 点击数:[] ![]() |
|||||
也是基层地方政府,因而义务教育的管理权限不宜上移到更高层的地方政府,即不宜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是,“以县为主”是指在经费管理方面以县为主(即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由县级政府负责),而不是指投入主体即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以县为主。目前我国的县级政府不仅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主体,也是经费的投入主体,这是一个误区。从世界主要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进程看,美、法、德、日等国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都曾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确定在基层地方政府,这种低重心的投入体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造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经费困难,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巨大,义务教育推进缓慢。面对困境,各国采取的普遍对策是调整义务教育投入负担主体,将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加大中央和高层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使中央、和州、省等地方政府成为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我们必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建立起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 OECD (2002)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2001, Head of Publication 白雪梅(2004)“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第6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4)“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经济研究参考》,第2期 高如峰主编(2003)《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 胡延品(2003)“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困境与对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 贾康、白景明(2002)“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第2期 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项目办公室(2003)《2003:中国60个项目县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监测报告》 课题组(2004)“我国县乡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财政研究》,第1期 李春玲(2003)“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社会学研究》,第3期 李实、岳希明(2004)“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第3、4期合刊 林毅夫(2003)“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http://ccer.pku.edu.com 刘泽云(2003)“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第1期 沈百福、王红(2003)“2000-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 王蓉、罗云、张莉娟(2003)“透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供给机制”,《教育发展研究》,第3期 王善迈、袁连生(2002)“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第6期 王小鲁、樊纲(2004)“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1期 魏向赤等(2004)“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第4期 叶文辉(200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财经研究》,第2期 袁连生、封北麟(2003)“中国义务教育贫困儿童资助制度研究”,200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