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盲目的──应在意料之中。
自然,这不只是一种逻辑推断。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活剧。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年以来,当大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往「新马泰」去旅游从而展现城市中产阶级的富足和潇洒,无数遭受工资「拖欠」的乡村教师却构成了各地「上访」队伍中令人瞩目的群体。虽然他们的吶喊与抗争并没有带来境遇的根本好转,但是这支在传统社会曾经担当社会整合作用的力量向着「不稳定」方向的转化,对于焦躁不安的农村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太吉祥的信号。
同样,从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村少年儿童对于城市学生和「城里人」的情感认同程度(多项调查证明其不容乐观),以及文盲半文盲人群的暴力犯罪中,我们也能够解读到教育不平等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更极端地,从横行于城市的张君──初中失学──、夜游于乡村的杨新海──高中阶段失学──、乃至已经进入了高等学府的马加爵──他始终摆脱不了在不平等面前的「自卑」──,这一系列「杀人魔王」的人生轨迹中,似乎也能感受到教育不平等和乡村教育的绝对贫困造成的深远影响。
但令人失望的是,教育的不平等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的紧张,暴力与不平等的一道增长,并没有纳入那些负有相应职责的权力机构的议事日程。相反,不平等仍然是一种价值取向。以「效率」和「示范」为幌子,以容易彰显的「政绩」和不便言说的「好处」为动力,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们的主要工作仍然突出表现为「锦上添花」甚至「削贫济富」。这从某些省区至今仍然从农村提取本该用于农村教育的「教育费附加」而转向「支援高校建设」可见一斑。
我们确实有理由担心,中国教育的严重不平等还会长期持续,而且有可能深化。这实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