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职业技术教育,而是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的教育,因为只有这种教育才能彻底改变命运。于是,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争夺就愈演愈烈了,再加上我们对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还很有限,接下来,考试的异化、教育的异化就在所难免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言之,底层人口基数大,制度建设又限制了向上垂直流动的多途径性,观念上又存在着对精英教育尤其是精英的高等教育追逐的心理根源,使得获取发展性资源和扭转生存困境,唯有通过精英教育和文凭这一途径;再加上人才评价和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于是,自上而下地推行素质教育,就缺乏了物质、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可以说,只要观念层面还大量存在着“跳龙门”、干体力活和当简单技术工人地位低人一等、“当官才能光宗耀祖”、唯学历主义、人身依附和用权力控制他人等意识,只要制度上还大量存在着限制人才流动和晋升的裙带关系和户口身份制、抑制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专制与权力中心制度等,只要物质层面上还存在着两极化加剧现象、存在着为生存和自主而挣扎的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存在着父母打工卖血也要让自己的独生子女读一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以改变家族命运等等物质资源短缺、不均衡、不公平问题,以追求“两全”、自主性、创造性、人格完善等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就根本行不通,通过行政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范围内而不只是沿海等发达地区在推行,就只能遭遇素质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被扭曲、变形、夭折的命运,素质教育就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后工业化或者工业化的高度发达是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但这种经济成分在我国的比重还是太小了,工业化和前工业化的成分比重仍然很大。这种二元和断裂的社会文化结构特点要求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性需要掩盖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生存性需要,素质教育只是大多数人都达到了小康之后的事情。 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社会根源在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环境。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建设一个协调平衡的社会结构,否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就连其他许多社会改革,不管设计者的初衷和拟定的制度有多么好,都将因物质和观念的基础缺乏而在实践中走样、变形、甚至夭折——这方面的例子已经是数不胜数了。当前,一方面要缩小社会分化,加强社会整合,进行社会结构的重建,培育发达的中产阶层;使断裂的社会成分之间能够进行能量交换并逐步缩小差距而不是分割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后工业化社会成分之间的流动、交换关系。另一方面是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彻底地进行制度和观念的变革,变革的程度和方向以生产力的需要为标准。而当务之急在于:努力缩小二元结构的差距,使社会整体都提升到成熟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一场深刻的克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吸收其中的优秀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将五四未竟的事业完成。而就素质教育而言,关键在于具备了物质基础之后,进行文化思想的启蒙,观念先行,使人们对人之为“人”、教育之为“教育”、“何以为生”等问题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力建设与此教育理念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使素质教育具有协调平衡的物质、制度、观念基础。 注释: [1]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指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速度不一致,结果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 [2] [8]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4). [3] 吴忠民·社会政策的制定势在必行[N].南方周末,2002-05-16. [4] 孙立平执笔·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5] [6] 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书屋,2000,(3). [7] 孙立平·断裂:中国社会的新变化[N].南方周末,2002-05-16. [9] 森岛通夫著·胡国成译·日本为什么“成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