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河南省、山东省、 山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等少数民族成份较少的省市,其省市教 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区域性的,而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 、广西等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之间则是民族性差异与区 域性差异并存,有些主要是民族性差异。
所谓跨文化教育“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 、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对汉族来说,不同省区的学员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或 接受教育,其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 而改变,因而不存在跨文化的问题。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离开本民族文化区到东部发达 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由某个民族的文 化背景进入另一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而产生了跨文化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 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是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性特点的重要决定因素和实践依据。
(二)不同类型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育可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系统。对主体民族而言 ,同一区域的这三种不同类型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 占北京和上海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来讲,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市区的社会教育,其文 化背景,总体上都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民族性差异。对全国绝大多数汉族来讲也基本是 这样。
但对少数民族而言,同一区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往往在文化背景上存在 着某些民族性差异。
1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 表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某些地区的小学低年级除外)教学内容 中关于本社区和本民族知识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主要还是传授全人类共同的和以汉族为主 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和反映的背景,主要是以汉族 为主的各民族的共同因素,而以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知识内容,在总量上不占主导 地位。我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都也是如此。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以 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学校实际所处的社区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矛盾性和差异性。
而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和社会教育则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就是说在少 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系统实际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背景,与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 教育系统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1995年7月20日—25日在北京举 行的《跨世纪中国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有许多代表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现代学 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问题 发表了意见,并提出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理论和措施,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笔者认为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和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识为主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以传统文化 背景为主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矛盾性差异性,以及学 校教育内容的非民族性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民族性的差异,是某些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少 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困难性、复杂性、特殊性所在。在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原则 下,这些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和谐、相互促进,是完全可以做到 的,前途和希望,改革和发展,皆在三者统一之中。有些地区有些民族早已有了诸多成功的 实例。
2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在文化背景上的民族差异。这种差异性主 要表现在散杂居区。散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到主体民族为主的本地区的学校学习。该 地区的社会教育也是以主体民族文化背景为主的。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本民族文化背 景为主。家庭教育的本民族性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主体民族性之间存在民族性差异。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大多是本民族的,他们在家庭 中往往讲本民族语言,他们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但是他们所属的北京市的 社区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文化,与该校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 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中央民族大学的汉族教职工家庭教育则不然,他们 的家庭教育与北京市社区教育系统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少数民族教职工子女 上初中、高中,大都到北京以汉族师生为主的学校中去,学校的文化背景与他们自己本民族 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差异性。而汉族教职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学校教育的文化背 景是一致的。
3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民族差异性。仍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中央民族 大学是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其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而中央民族大学所处的 北京地区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民族性与北京 区域性文化,存在着一定民族差异性。但相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文化背景上,就与中央民 族大学截然不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北京地区文化之间不存在民族性差异。
在各省市举办的内地西藏班和北京的西藏中学,以及在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区举办的各类各级 民族学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的民族差异性问题。 (三)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区举办和实施。在这 些层次的各类教育的区域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者说主要是少数民 族的。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则主要办在自治地区的首府,而有些民族院校则举办在汉族为 主的发达的中心城市。民族地区高等学府所处的区域文化,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较高,少数民 族的成份和汉族的成份占有不同的比重。发达中心城市的民族学校所处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 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可见,低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与高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 所属区域的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日本国的在日朝鲜人教育的文化背景也表现出上述特点,在日朝鲜人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和中学教育主要举办的朝鲜族比较聚居的福冈、广岛、大阪、京都等地区,而在日朝鲜人的 高丽大学则办在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中心的东京都。
越是低层次的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的因素相对少些,越是高层次的民族教育跨文化因素越多 ,越是能够推动民族的改革开放和进步。
由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民族差异性所决定,各层次少数民族 教育之间,不仅与普通教育一样需要内容上相互衔接和过渡,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而且还 有一个与普通教育所不同的文化背景方面的衔接、过渡和调适的问题。少数民族学员离开本 民族的文化区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或民族院 校学习,文化背景的跨度较大,文化环境和背景调适的问题十分重要。这种衔接、调适施行 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效果和质量。仅仅看到文化知识内容和层次方面的衔接和过渡 ,而看不到文化背景方面的过渡和调适,是不够的。
(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这种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学校外部文化背景构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