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体育与美育同样密切相关。人体健美是现代人审美追求的主要内容,而体育显然是塑造健美体态的基本途径。体育不仅能塑造外在体态美,而且能塑造内在的心灵美。勇敢、坚韧、礼貌、克制、协作等高尚情操和良好心态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所有这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在学校体育中不应仅属于副产品,而应作为与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主产品。 从以上对体育与德、智、美三育内在联系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之基础和重要途径。用这样的观念和眼光来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要树立面向未来的体育价值观,还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2.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历史沉浮 体育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发展,体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不断变化,由此导致体育观念的变革与发展。 古代社会是人类的童年。当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人类骨胳肌肉的发达和肢体的强健成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方面,因而体育成为当时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种原始体育是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化,人类大脑和智力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急剧增加,而人类肢体和体力的功能则日益被工具、机器和工业能源、动力所取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智育和体育被分割甚至肢解开来,对智力的开发与培育排斥和压抑了以往对身体的开发和培育,由此导致在社会中体育地位的明显衰落,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之中心和热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日益被社会所冷漠,相对独立的体育形态仅仅保留和存在于军事训练(包括东方的武术、气功)和宫庭民间的娱乐活动之中。 然而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推动着物质条件的现代化,而且也推动着作为物质条件之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之核心与基本标志则是人类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工业文明跃过其早期的偏颇日益走向完善之时,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并从中产生出作为教育范畴的现代体育概念(Physical Education)及其实践形态── 学校体育。 现代社会是在激烈状态中向前发展的,并由此激发起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意识。在长期缓慢发展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以娱乐为目的流行于宫廷和民间的各种身体娱乐活动,一旦注入现代竞争意识的血液后迅速复苏,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急剧膨胀开来,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竞技体育(Elite Sports )。 竞技体育反过来又刺激和带动着各种民间体育比赛和娱乐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并同以防病、健身、治病为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使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群众基础。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这三个方面构成现代体育的三大支柱,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渗透,构成更为广义的体育文化概念(Physical Culture)推动着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 植根于现代社会土壤之中的现代体育当然摆脱不了现代以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从世界范围体育的发展轨迹来看,现代体育先后经历了体育的竞技化、商品化,逐渐走向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崐活化,这既是现代体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也是反映不同阶段体育特征的现代体育观念变革之趋势。 3.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新观念 体育的竞技化、商品化,这在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国当今的体育发展正置身于这样的阶段。竞技化、商品化倾向不仅制约着竞技体育,而且严重影响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轨迹。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应该从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教训,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我国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健康发展。当前尤其要警惕和防止体育竞技化和体育商品化对学校体育的冲击,以保证学校体育坚持正确的宗旨和方向。 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则是当代世界范围体育发展所展示的新潮流。这种新潮流是同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以信息时代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背景分不开的。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消耗日益减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逐渐缩小,但生产过程却日益走向单一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精神的紧张程度,心理的负荷程度都明显增加,这势必造成劳动者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对各种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之追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假、闲暇时间的增加则为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正是现代体育迅速走向社会化、崐终身化、生活化的客观基础。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体育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已从少数体育工作者专门从事的职业和少数社会成员享有的消遣和娱乐,扩展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为现代人终身的需要和习惯。现代体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未来社会对人材素质的需求来把握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使命。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剧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福音,另一方面却又给人类带来灾难。现代化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使人类的兴趣增加,生活舒适,健康长寿;但现代化又使环境污染,使人的体力活动减少,精神紧张和心理焦燥情绪加剧,高血压、心脏病等发病率增高,这些被称作"现代病"或"文明病"。而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正是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现代病"的积极有效手段。可见,体育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健康的体育生活将成为未来社会每个成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伴随每个人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丰富体育生活的个体和家庭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急剧发展的未来社会中工作、生活得幸福、美满,并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些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缺乏体育生活和锻炼习惯的中年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早衰早逝的例子,则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社会与民族的损失。 因此,在制订当前与今后的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时,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学校体育的目标模式,并将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整合起来,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内外建立起一整套丰富多采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生活,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新一代国民素质而努力。 四、"五育"整合的劳技教育新视野 从促进受教育者创造性实践能力方面提出的第三层次教育目标,要比前两层次的教育目标更具体、更现实。因而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前四育的综合,而且是将前四育中培养、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劳动技术教育+这样理解劳动技术教育显然是当前劳技教育观乃至整个教育目的论和教育价值观中的重大变革。要想实现这一变革,尤其是使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都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劳技教育新观念,需要做一系列艰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1.劳力技术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 要澄清当前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各种模糊认识,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揭示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与前四育的关系及其在个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