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却无法过问驱使行为的精神世界,何况法律自身的演变发展是由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利益决定和制约的,因此,威严的法律在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面前越来越无能为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政治家和教育家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压力下,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个体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在年青一代身上,则表现出对任何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不感兴趣!,如果任凭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人类将会生活在一个极其可怕的道德环境之中!专家们警告说,全球性的道德危机一旦来临,其恶果决不亚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人类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之教育对策的首位,强调要从未来世界的道德环境着眼来调节、控制今天的人类行为,加强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心,培养公民尤其是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这些应成为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时必须确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与这样的德育观相适应,必须探讨道德教育的复杂规律并创建各种道德教育的现代形态。在这方面心理学又是首当其冲。几十年来,世界道德心理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以班图拉"社会学习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第三种力量",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向人们展示出一系列道德王国鲜为人知的隐秘。如今,道德王国和道德教育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阵地:语言学和逻辑学加入了道德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研究行列: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投入到道德起源的研究之中;宗教学成为道德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本领域与道德和道德教育之相关性的研究;甚至一向以坚持客观性而与属人世界严格划清界限的自然科学,也开始研究科学伦理学和科学家的理想、人格、信仰和道德规范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与价值……将这些多学科、多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必将促进当代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并为人类提供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丰富多采的德育新模式。 3. 美育价值的时代呼唤 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127;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 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但这在人类忙于工业革命、集中精力与自然界进行殊死生存斗争的时代往往难以被察觉。当社会现代化使大多数社会成员越过衣食住行的贫困界限之后,精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便立刻突现出来,甚至强烈得使人难以忍受。精神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情感王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法则。物质与金钱的富裕填补不了心灵的孤寂与感情的贫乏、空虚,情感中的冲突与纠葛让政治、法律、道德领域的法官来裁决也必然阴差阳错;在丰富细腻的情感王国中,圣洁而至高无上的权威与法官是美!,而维系其权威地位则依靠美育。 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这种工业文明固疾、促使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但当时有条件服用此药的只有社会中少数文雅之崐士,而且此药只能将他们超渡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园中,去"圆"真善美统一的"梦"。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正是高科技呼唤出了高文化和高情感。而高情感中对美的追求不仅主宰着其管辖的情感王国,而且以"挡不住的诱惑"穿透到真与善的世袭领地,迫使铁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神圣威严的道德法则也不得不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让步。 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 三、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智育、德育、美育是教育目标中最抽象的心理发展层次的目标,与体育分属不同层次,不应混为一谈。当把心理发育的目标同其生理基础联系在一起考察时,就进入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 1. 前两层次教育目标的内在联系 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层次上提出的第二层次目标和任务,比前一层次具体化了。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养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智、德、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比如人类早已揭示出,正是肢体在活动中结构与功能的进化,才导致了人脑的进化。当代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系统地展示出人体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会受到身体活动特别是双手活动的重要影响和制约,揭示出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发体育与智育关系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