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倾向,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等等,如何将传统教育与建构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思想 学生中心 教师角色定位 引 言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实验已在全国数百所学校展开,取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称赞和支持。但是,不容讳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一门新的“舶来的”思想体系和观念体系,必然与现阶段的一系列观念和相冲突引发争议。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外来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该理论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探索,以适应我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将建构主义理论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概括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注①)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1.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达到共同学习提高。 1.4 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1.5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6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怀疑、批判精神,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2.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特点: 2.1.1 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 2.1.2 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复杂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2.1.3 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