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 【字体: 】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1:06   点击数:[]    

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①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教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
  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三)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上也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这便是误区。
  笔者认为,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一味批评或赏识都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值得强调的是,正如表扬不是随意性夸奖一样,批评也绝不是压制、嘲弄,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一)“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说,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自”的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
  (二)有活动却没体验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因此,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三)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却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四)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
 在封闭式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一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活跃,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五)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只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创新,影响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提出或生成问题;(2)围绕问题,提出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 下一篇文章: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新课程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 ››新课程教学体验
  •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