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 【字体: 】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1:06   点击数:[]    

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为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如一些学校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山区学校回避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第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语文课表现特别明显,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教师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与整合。教学内容泛化,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这必将导致语文课的变味,甚至变质。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以为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二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以上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它们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对这个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要害、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①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请看《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师:你们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而这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在教师的引导下被群起而攻之,批了个体无完肤,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
  ②让我们来再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
   《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
   《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
   《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人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人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决不会变成彼.拉多。因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领会、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价值引领)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缺乏启发性艺术性的常用语:“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就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把你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行了”等等。各学科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 下一篇文章: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新课程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 ››新课程教学体验
  •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