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施小计,想引敌上钩,引来的不是龙虾,而是那蜂拥而至的小鱼。当然,对小鱼不屑一顾的卓忻,最终是一无所获。那么,是真的一无所获吗?不,我认为她获得了许多。至少她体验了钓虾的乐趣,品偿了失败的滋味,写下了内心的感受。 阳春三月,卓忻带领队员开展了"寻找春天的足迹"等小队活动,她们用手中的彩笔和胸前的相机采撷了春姑娘撒向大地的朵朵小花,借着那在空中翱翔的风筝放飞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留下了《春天的旋律》、《寻找春的足迹》、《风筝》等动人的乐章。 当我坐在书桌前细细回味和卓忻一起学习、成长的情景,望着窗外的树叶一片片飘落的时候,我知道生命中又一年的时光就要落下帷幕了。看着桌上一本本摞起来的书籍和日记,我明白了今年的收获与思考,心中有了一种充盈和满足的感觉。说真的,我感谢卓忻来到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是她告诉我,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是何等美妙!是的,在享受和学生一起的美好时光的同时,在发现他们身上成长的轨迹时,我和他们一起进步,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思维,而收益最大的则是那点点滴滴深入我心的思索与启示。 启示一:助思,勿堵思 学游泳要下水游泳,要努力游向彼岸。其实抵达彼岸不是目的,而抵达彼岸过程中的"游",并在游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会游泳才是目的。"彼岸"可以是甲岸,也可以是乙岸,不必拘泥;但必须游,必须有游的过程,这是不可含糊的。阅读教学也是一样。读懂课文不是目的,读什么课文也可以很灵活,而读懂课文过程中的"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会读书才是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语言实践",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脑力活动、高级复杂的心智活动,要用眼,用耳,用嘴……但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即思考。文章是有感情内涵的,思了必受感染,不思是不会受感染的。离开思谈不到感,人文教育也必然落空。 曾记得哪位名人说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作为语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批判,以至于对文本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多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品质。把思维品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文本,尤其是语文教材,每篇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许多二度创作的空间,或者说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点。教师应该致力于拓展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延伸作者的思维空间,主导学生去思,要助思,勿堵思。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潜能得到激活和发展,让学生思维火花在阅读撞击中更加灿烂启示二:博览,且精读 走进卓忻的阅读世界,我收获颇丰,感悟甚深。是啊,读书,让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像保尔、鲁滨逊、海伦·凯勒……因为认识了他们,我们才会感受他们的博大爱心及顽强意志,才会感觉自己的不足。所以,读书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更努力地完善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我们全身心地阅读时,我们就是站在作者描绘的人生舞台上,与他们同台演出,是在与一位位大师交流,他们不仅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经典故事,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气质、情操等。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名著佳作无不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也是学生最需要的精神大餐。仰望人类思想的星空,是阅读的基本价值。在阅读的道路上,学生步履蹒跚甚至走错了方向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在被动地功利性阅读,而不是在主动地欣赏性阅读,愉快地博览群书而有所悟。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做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善于做一个书海的导航人,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当充满智慧的书籍成了学生的朋友,那么他们读得越多,就越想读。因为我们深信,要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就必须更多地阅读。永恒的作品,将引领我们飞升。 启示三:激趣,解束缚 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了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阅读与习作同样需要兴趣来铺垫。 激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而不是采取活动外的强制手段和要求,这是语文教学运作的重要机制。因此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一定要以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阅读写作愿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思索,去表达,去倾诉。让他们自由倾吐心中的积蓄,放胆抒发自己的真情,他们的童趣就会挥洒得酣畅淋漓。读有所悟,作品发表,使学生增添了成就感,使其兴趣更浓,主动性体现更为突出。兴趣,让心灵飞翔。舒展心灵的翅膀,是童年阅读与写作的最大魅力,也是学生描绘童年的最大收获。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为学生少设几道坎,多架一座桥,让他们的金色童年充满阳光,要知道,心灵的翅膀一旦被束缚,再自由的广阔的天空都不会再属于我们的孩子。 启示四:活动,促理解 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也曾说过:"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在教育面向未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上依然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和灌输的"说教"活动,如果我们将人的发展只看作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怎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我们必须树立起"教育即生成,生成在于活动"的观念,必须以实践活动作为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突出实践活动对主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扩大发展主体的实践活动范围,这是教育的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在其间充分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激发潜在的智慧,并在其间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着人文情怀。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还能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实践活动,搭建理想的阶梯,语文教学的另一方天空,学生的千千情结,教师眼里的那个你,让我们紧紧相拥吧!试想,如果学生的书架上摆放的只有语文书和语文课外读物,那么,单纯用它们搭建的阶梯,又可能会通向什么样的理想呢? 启示五:换位,更精彩 人文思潮的崛起,构筑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生命",使之重显失去已久的本色。那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本性与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和潜能;学生开始努力促使自己以一种平等与合作,审美与创造姿态进入语文学习的状态。 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在讲台上面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接受知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受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纯粹是教学关系。曾听一位老师对他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在上面'卖命',你们在下面'养病'。"可见,始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必将导致学生"昏昏欲睡"。那么,何不来个"师生换位"呢?今天的课堂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关注的已不仅是知识,而是人,是他们的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