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形成体系在哲学上的标志。而“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标准则是对“人民利益标准”的进一步丰富、深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相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从外延或内涵上说,还是从高度、广度和深度而论,都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统一,复数的人和单数的人的统一,社会性的人、历史性的人和个体性的人的统一,但又是以“你我他”在内的“每一个人”为基石和前提。“本”是本位、本体、本义,是基本、根本、国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概言之“以人为本”,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从宏观意义上说就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伟大力量为本;从微观意义上说就是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为本。在此,根本利益要达到“三个统一”:一是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统一;二是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三是五大利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统一。这就充分昭示人是本位,人是核心,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石性的观点。马克思早就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并从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演进的角度概括了人与之相适应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一再把“自由人联合体”和“自由个性”界定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为此,一要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此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二要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高度来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真正“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三要从“人是主体”的社会本体论高度来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我们的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但是,自然界不会主动满足人的需求,为此,人总要不断地认识、改造自然,创造理想客体。人作为能动主体、动力主体、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决定性的力量。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物质精神财富,既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要求,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潜能。四要从建立公平正义社会制度的高度来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制度作为“约束人们交往的结构性因素”(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资源、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中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所有的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都要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权威吉尔斯·罗尔斯)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平等条件下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这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为此,要建立一个差异性正义制度(有效率的制度)与同一性正义制度(平等制度)相统一的制度,使“以人为本”真正构成这一正义和谐制度的内在品质。显然,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是发展价值观的一场革命,是党的宗旨的升华,历史主体论的全新表达,也是对“以物为本”、“以GDP为本”、“以资本为本”和“以官为本”等理念的有力矫正。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标准、规律标准,它主要回答“怎样发展”。这“三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创造性运用,是指导发展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要求按照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全面发展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是针对失衡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相协调,以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一时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此,要树立超越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的生态中心论的理念,发展绿色GDP,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路。显然,这是对一切“失衡、失序、失范、失调、失续”的非科学发展的有力纠偏。更重要的是“三大基本要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原则深刻反映了系统科学背景,体现了对社会系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例如社会系统整体性规律,包括四大文明一起建,四大建设一起搞,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一起行,创新型国家新目标,环境危机全球性和环境保护全球化等等。又如社会系统结构性规律,包括从计划经济、封闭僵化到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多维结构优化等等。再如社会系统复杂性规律,包括“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五大关系的和谐,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互补,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两重性等等。足见,“三大基本要求”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路径标准、操作标准,它主要回答在中国“如何发展”。“统筹兼顾”是我党社会建设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八个统筹”则反映了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合实际性、合中国性的特色要求,达到了科学发展上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因而是我国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丰富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建设辩证法的认识。而坚持“统筹兼顾”的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