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标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创建和完善选人用人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四注重干群关系,奠定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也是国家和民主的主体。他还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延安时期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党的绝大多数干部能够做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能真正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一个党和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关注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当时边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吃饱穿暖,生活改善。于是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利民政策。各级干部在不妨碍工作、学习和作战的情况下,积极从事参与集体生产活动,发展边区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贸易,减轻人民负担,解决前线和保证后方在物资上的供给。毛泽东把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赞誉为“帮忙政府”。
当时,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革命干部是群众的服务员,他不应该从老百姓身上谋求利益,而应该多辛苦一些为群众谋利益。因此,他们应该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当时,他们经常到群众家去走访,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问题。领导干部从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不贪图群众的便宜。因而,当时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政府与百姓的关系非常融洽。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局部执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的认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习、研究延安局部执政实践,用党的成功经验指引和启发我们,借鉴历史改革的创新处,继续加强党员的宣传教育和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就一定会蓬勃向前,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更大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64[2]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18[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6.[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8,1096[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6]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220.[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8]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人民出版,1983:64.[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七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12]李源潮.共产党的干部必须清正廉洁[N].学时报,2009-10-19.[13]赵耀宏.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形象探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2).[14]郭德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及当代意义[J].理论导刊,2010(7).[1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文献出版社,1983.[16]周银霞.陕甘宁边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探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