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计划,培训赞成履行世贸承诺的中国人,由他们再培训其他人,在中国人中培养遵守规则的文化(culture of compliance)21 。第三,将敦促中国履行世贸承诺的要求多边化,使它看起来并不是美国一家对中国的要求,而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共同要求22 。很显然,前两条对策的核心是在中国培养政治文化买办,使他们成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23 ,第三条对策则恰恰是当前某些中国人言必称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翻版,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在这份报告中,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安全问题以及社会经济问题与(中国)执行世贸协定的相互作用,需要美国保持不间断的关注,并保持迄今尚未达成的负有责任的政府机构间的协作。政策以及有关这些政策的讨论,必须适应正在变化的环境24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美国政府把对华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加以统合。目前,美国加紧与印度合作以及渗透南中国海地区,已经对中国的海上商路和通往中东的石油供应线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石油消费的1/3依赖进口,其中的一半以上又来自中东,这就迫使中国从地缘经济安全的角度把眼光移向中亚和里海地区,但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进入了中亚。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财富》杂志列出了中国最大的100家公司,大多为能源和石化类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25 ,这些产业也正是西方跨国公司出巨资加以整合的对象26 。西方跨国公司究竟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憧憬,还是对于控制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获得垄断性利益增强了自信?
在战后国际政治中,从二战结束直至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捍卫民族经济和政治独立,对西方跨国公司展开了风起云涌的国有化运动;戴高乐将军的法国在1968年迫使美国彻底退出驻法军事基地,推动法德联合反对美国的政治控制27 。这些一度延滞了美国构建战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进程,但美国深知,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决不会容忍不利于本民族利益的国际分工28 并接受相关的国际政治秩序。因此,美国除了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中培养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攻心战,尤其是利用中国入世以及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宣扬民族工业和国家主权过时论以及人权自由民主等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培养对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崇拜,削弱中国人的国家民族意识。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战略由相互配合的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保持并不断增强对华军事和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全球化从内部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上削弱中国民族主义,瓦解中国的民族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促进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国的内部殖民化。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永远消灭拥有辽阔疆域的中国挑战美国的一切可能,以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的内政基础和发展对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收入和人文发展指数的世界排名却相当靠后,反映出中国离真正的工业化和全面的现代化还相距遥远。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有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权力寻租,造成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和地区内部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持续衰减。政府规模的急剧扩张和计划生育在农村的松弛,使得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有限投入远不足以覆盖大量低素质的农村人口。税负的加重、农业收益的下降和1997年以来农村工业的萎缩,迫使大量缺乏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而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分权和注重产出规模的政治激励,导致了国内市场分割状态下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不但大大制约了解决社会就业的能力,而且还造成持续通货紧缩的局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加上城市自身排斥出的失业人口,致使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20年来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并使社会犯罪急剧增加。
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的内敛倾向,人口问题已构成现在和将来困扰中国发展的最大的内政问题。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全球化唯独不允许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技能的劳动力跨国流动,无论是美国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还是追求第三条道路的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在维护各自的民族国家边界,不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冲击它们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方面都态度强硬、毫不妥协。发达国家人口的中产阶级化,过去是靠殖民掠夺,如今则靠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超额利用和对全球劳动力的广泛剥削29 ,而这些又与西方国家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两极分化和平均收入水平的低下,制约了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体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这类产品正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中国较高的出口依存度使中国经济明显受制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与此同时,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日益枯竭,随着国内能源消费的扩大,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世界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却恰恰处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地带的中亚和中东地区,稳定战略能源的供应必须要取得地缘政治上的主动权,而角逐地缘政治利益又离不开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支持,在这场角逐中任何的退缩势必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再者,中国入世后经济开放程度极大提高,产业安全、未来政治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存续均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些因素已使得必须在某种封闭的条件下潜心发展、以积聚国力的所谓韬光养晦战略没有任何实施的可能。
在当今时代,通过开拓殖民地解决本土资源的不足和人口转移来推进工业化,无论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还是从现行国际关系的道义原则看都是行不通的,但是通过改进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处境,形成本国产业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对外投资和贸易的方式来解决本国资源所需则是可行的,这正是战后资源严重匮乏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中国的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生产具有低附加值和资源过度消耗的特点,在国际交换中以大量资源性产品换取国外资源的代价十分巨大,一旦本土资源枯竭,产业技术升级又未完成,中国为维持生产和就业将不得不耗费巨额外汇超量进口国外资源,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恶化,甚至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在既不可能重复西方工业化道路,又面临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后产业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只有励精图治,背水而战。经济发展应当首先立足于对本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工业化所必需的一大批技术开发人才以及素质良好、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队伍;同时制定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收入分配,以缩小两极分化,为内需的扩大提供动力30 。为此有必要对全体国民的计划生育和优生实行严格的立法,坚决控制人口增长。
但即便人口增长停滞,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十分庞大,中国目前有8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其中1.5-2亿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假定工业化和小城镇的建立可以吸纳这部分农业人口,余下的农业人口仍有6亿多,无论如何达不到美国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某些经济学家提出的通过推行土地私有化来解决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主张,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条件和技术制约下,很容易扭曲为严重的土地投机,使大批农民沦为失去土地的流民,从而把社会推向大动乱的边缘。而且,旨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的城镇化恰恰需要农民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