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说课方案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氮族元素》的第三节.教学内容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硝酸的用途三部分.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以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三个元素族。在以学过的盐酸、硫酸的知识中,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学习硝酸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学的电离理论、原子结构及氧化还原理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上述理论的理解。所涉及的一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基础。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是三大强酸之一,也是氮的一种重要化合物。硝酸应用很广泛(可用来制造炸药、氮肥、染料、人造丝等),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因此,硝酸的性质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理解硝酸的不稳定性,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智能目标:获得利用对比-联想,假设-探究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了解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4. 学情任务分析 终极目标 掌握硝酸的性质,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 ↑ 使能目标2 能相互交流、会比较。归纳新旧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 ↑ ↑ ↑ 使能目标1 会迁移酸的性质 会提出假设 会通过实验能力 ↑ ↑ ↑ ↑ 起点能力:掌握盐酸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具有较好的实验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随着硝酸浓度的不同,其产物也不同) 难点:浓,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不同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成功的可能性(虽然高一学过浓硫酸的氧化性,但硝酸和硫酸的氧化性不同,稀硫酸没有氧化性,而稀,浓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但还原产物不同。又因为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的弱项,要使学生设计合理,科学性的实验,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达到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关于硝酸的物理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探究、交流、归纳与阅读、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做好实验,给予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为什么这种现象和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 1、情境激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讲硝酸为什么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引导学生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我将采用此法。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在讲硝酸的化学性质时将用此法。 3实验促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硝酸的性质。在讲稀硝酸的氧化性时所涉及两个探究性实验时用此法。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阅读 教师出示阅读提纲,适当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独立归纳知识。例如,硝酸的不稳定性。 2.观察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3.联想 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可由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迁移到硝酸强氧化性。 4.推理 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例如,从硝酸的性质推出硝酸的用途。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1.教学环节: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过程: 探究与交流一 1.硝酸的物理性质: 探究:提供三瓶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通过观、嗅、阅读标签信息,获得HNO3 的重要物理性质。 交流:突出硝酸的挥发性。 探究与交流二 2.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观察:硝酸的试剂瓶颜色为棕色 探究: 出示:盛放在无色试剂瓶里已分解呈黄色的浓硝酸 阅读:课文有关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说明 a.反应方程式: 4HNO3 = 4NO2↑ + O2↑ +2H2O 交流: b.哪些因素可以促进硝酸分解?(光、热、浓度) c.市售硝酸为何呈黄色?如何保存? 探究与交流三 3.硝酸的化学性质——强氧化性 【问题】: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浓盐酸没有强氧化性,那么浓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呢?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加以探究? (1)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探究: (2)实验:铝片在浓硝酸中钝化 (3)实验:红热木炭在硝酸中燃烧 浓硝酸与浓硫酸性质相似都具有强氧化性 交流: Cu + 4HNO3 →Cu(NO3)2 + 2NO2↑+ 2H2O C + 4HNO3 →CO2↑ + 4NO2↑ + 2H2O 浓硝酸使铝钝化 【问题】:稀硫酸无强氧化性,稀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 探究: (1)实验:Cu与稀H2SO4反应 (2)实验:Cu与稀HNO3反应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都不产生氢气。 稀HNO3与浓HNO3 都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交流: 稀HNO3 一般被还原成NO,浓HNO3 一般被还原成NO2 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金属反应还原产物先为NO2、后为NO 3Cu+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知识归纳:列表比较盐酸、硫酸和硝酸的化学性质。 在讲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我采用探究与交流的方式目的是突出重点,比较浓,稀硝酸产物的不同目的在于突破难点。 4.关于硝酸的用途我将采用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能使学生更好了解硝酸的用途以及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作用. 五、说实验改进 1.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用一只5ml具支烧瓶,具支口套有一只气球,向烧瓶内加入一片铜片,将带橡皮塞胶头滴管吸入少量浓HNO3,塞紧橡皮塞,滴入3∽5滴浓HNO3。 优点:现象明显,装置密封性好,避免空气污染,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装置图见幻灯片。 2. 铜与稀HNO3反应 取一直径约为1.5cm-2cm、长约15cm的粗玻璃管,在其两端配上插有细玻璃管的单孔胶塞。一端细玻璃管上连接一短橡皮管和止水夹,并在此端的单孔塞小头插上一段螺旋状的细铜丝。 取下另一端胶塞,加1:3的稀HNO3 至管口附近,塞上单孔塞(此时管中不留有空气)。将玻璃管倒立,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一只小烧杯。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的无色气体逐渐将管内的溶液排出。当铜丝与稀HNO3 分离时反应会自动停止。玻璃管的上端为无色的NO气体,烧杯内为蓝色溶液。 打开玻璃管上端橡皮管的上水夹,空气即进入玻璃管。此时可观察到无色的 NO气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同时,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说明NO2气体易溶于水。 用NaOH溶液吸收玻璃管中的NO2气体,以防止空气污染。 优点: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强,效果明显且避免污染。 装置图见幻灯片。 六.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又表现氧化性的是: (A)Al(OH)3+3HNO3→Al(NO3)3 + 3H2O (B) FeO + 4HNO3 → Fe(NO3)3 + NO2↑+ 2H2O (C) C + 4HNO3 → CO2↑+ 4NO2↑+2H2O (D) 3Cu + 8HNO3 →3Cu(NO3)2 + 2NO↑+ 4H2O 2.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 汞与浓硝酸反应 (2) 银与稀硝酸反应 3.现有铜、稀HNO3、浓HNO3要制备硝酸铜,既要考虑节约原料又要防止污染空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来制取。 七.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硝 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挥发性、密度、熔沸点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 酸的通性 2. 硝酸的不稳定性
4HNO3=======4NO2↑+O2↑+2H2O 3. 硝酸的强氧化性 (1)与金属的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浓HNO3可使Fe、Al钝化 (2)与非金属的反应 4HNO3(浓)+C====2H2O+4NO2↑+CO2↑ 三.硝酸的用途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