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与背景]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高中课程中贯彻该理念,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有效教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偿试性探索,本例选取的是上学年在高一《摩尔质量》常规公开教学课中的教学实例片断。[情景描述] 师:同学们都知道,水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我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 生:(无人能答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请问你们有没有办法来测定这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学生讨论发言) 生甲:如果我知道每一滴水的质量和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就好了。 生乙:一滴水的质量不好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它的体积,再求出它的质量。 生丙:我们可以量一下每毫升有多少滴水,那不就知道每一滴水的体积和质量了吗? 生丁:量取一毫升的水恐怕不是很准确,我们是不是向量筒中滴加5毫升或10毫升的水,数一下它的滴数,这样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的想的方法都是很好,很妙,那你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呢? 生戊:我们上节课学过物质的量,如果能知道这一滴水的物质的量,我们也许就能知道 它的数目了。 生已: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体,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有是6.02×1023,如果我能知道1摩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就好了. 生庚:1摩尔的水的质量是18克,是我从书上看到。 师:很好,有的同学已经先行一步了,为了解决这个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的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摩尔质量,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关于摩尔质量的有关知识,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你们面前的量筒,烧杯,滴管来解决“一滴水”的问题。(学生看书自学后动手实验,并进行计算) 生1:大约有1.52×1021个. 生2:大约有1.67×1021个. 生3: 大约有1.59×1021个. 师:你们是怎样测得的? 生1:我测得1毫升的水大约有22滴,那么每滴水的质量为1/22克,物质的量为1/22g÷18g/mol,1/22×1/18×6.02×1023=1.52×1021个. 生2:1摩尔的水是18克,体积为18毫升,我测定了一下18毫升的水滴数为360滴,即1滴水的分子数为6.02×1023×1/360=1.67×1021.. 生3:我滴取了5毫升的水,滴数为105滴,所以每滴的质量为1/21克,1mol水质量为18克,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为2.99×10-23g ,一滴水中的分子数应为:1/21÷2.99×10-23=1.59×1021。 师:三位同学都做得很好,结果也都是正确的,因各位同学所用的滴管口有粗细,另量取的量也不同,也会有所偏差,可能下面的同学还另有其它答案。一般每毫升的水约有20滴左右,因此1滴水的分子数约为1.67×1021.。你们的答案相近,因此也都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实验和自主学习,你们有何心得体会。 生A: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学习,我认识了一个新概念——物质的摩尔质量,它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粒子的相对原子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克/摩尔,只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就可以求得该物质的量,进而求得该物质的组成粒子数。 生B: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多角度解决,有助于我们的思维发散训练。 生C:还有助于发扬学习的协作精神,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师:好了,刚才几位同学都有说得很好,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在巩固物质的量(n)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物质的摩尔质量(M),学会n=m/M,并运用于有关计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堂课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思考和回顾)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巩固上节课和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同学们发扬一下集体协作的精神,下面我们进入闯关答题的互动环节,看哪个组能优先胜出。 (教师从口袋中掏出数张纸卡片,以平稳偏快的语调读出,题目为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有关知识,题型为是非题、选择题、简单计算,学生积极投入抢答,教师适时点评,并进行有关知识的回顾和总结,约十五分钟后,教师宣布获胜小组,并对其他组也予以充分的肯定后结束本堂课) [学生反馈] 上课课堂组织形式好,我们学习有兴趣,觉得收获大,希望能多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快乐的学习方法。 [同行评价] 上课形式新颖,寓探究性学习理念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精神于教学中,通过“一滴水”的探究引出问题,问题设计巧妙,富有启发性,该课型设计适用于一般的教学常态课,具有开发和推广的价值。 [课后反思] 1、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中要渗透新课程理念,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理念与我们的课堂的有效教学相结合,我认为重在教师心存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重点,而不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深度作为唯一的尺度。 2、 学生的探究过程又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对于课堂应具有很好的驾御能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研究学生的知识状况,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情境作出考虑和具有教学的机敏性。 3、 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课堂的复习巩固的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竞赛答题形式,达到了互动的效果,既为学生所喜欢,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4、 有教师建议在互动的环节中,如把题目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有助于学生看清题目,更好答题,我也表示赞同,但我认为,用李咏式的读题调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反应灵敏度,但我觉得自己的读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还有待于提高。 5、 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我们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并不互相矛盾,而是对我们的学习方式的更新和补充,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发展,是可以互相柔合、结合使用的,但我们坚决屏弃填压式的传授教学。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