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覆盖范围,才能深入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扩大农村消费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②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③⑩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④Modigliani, F and Cao, S.L.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pp. 145~170. ⑤王金营、付秀斌:《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⑥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⑦这是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等于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体现了有效劳动力和有效消费者数量变动的作用。 ⑧数据来源于2008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⑨Modigliani, F. and Brumburg, R.,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oss-Section Data in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11)Martin Browning, Annamaria Lusardi, "Household Saving, Micro Theories and Micro Fact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6, pp. 948~993. (12)R. J. Barro,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vol. 82, pp. 1095~1117. (13)Samuelson, P.A. "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 pp. 467~482. (14)约翰·梅纳得·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3页。 (15)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16)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7)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分别由少儿人口(0~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计算得到。 (18)钟水映、李魁:《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 (19)由于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成立时间较晚,不能覆盖整个样本期,会造成部分数据缺失,故本文将其并入四川省研究。 (20)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21)数据来源于2008年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