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资开放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中国金融业(保险、证券和银行)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之后,即到2006年底,将全面对外资开放。现在已经进入入世后过渡期。 就保险业来说,入世3年后,对外资来说已无地域限制。随着地域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经批准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外资寿险公司来说,已经可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或年金业务服务。 就证券业来说,入世3年内,外资可在证券合资公司中持股逐步达到49%。外资占少数的证券合资公司将获得包销国内证券以及承销和买卖以外币计算的证券(债券和普通股)的权利,并可享有与中国国内公司同等的业务扩张权利。此外,中国将允许外资占少数的证券合资公司参与基金管理,条件与国内证券公司相同。 就银行业来说,在加入WTO时即开放外汇业务,取消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人民币业务在5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外资银行将获准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外资银行将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流逝,中国金融业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改制、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银行业改革进入了攻坚战,而证券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合并与重组。同时,国外金融业者也加速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圈占和渗透,已经在中国收购了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大量股份,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重大存在,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入世后过渡期,随着外资大举进入和国内金融改革的快速推进,对中国金融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了诸多挑战。 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对金融监管构成挑战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外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宏观的、体制层面的因素也有微观的、业务层面的因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混业经营对分业监管带来的挑战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分业监管,从体制层面看,分业监管是适应分业经营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机构和规则,这样的监管体制如果用于监管日渐混业化的金融机构,其有效性和效率值得怀疑。国内金融机构总体上仍然属于分业经营,但混业发展的迹象明显,例如保险公司资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银行可以设立基金公司进入证券行业。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大多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同一个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同时涉足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从而相对于中资银行在资金调配、业务衔接、金融创新、运营成本等方面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混业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混业经营可以使国内金融机构在资金、人员、市场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政府出于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的考虑,已经允许中资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给分业监管带来的挑战表现在:第一,如何平衡掉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的来自混业经营方面的竞争优势。是加速中资金融机构的混业化程度,还是限制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业务范围和混业程度,需要慎重决策。第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混业经营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时,是否存在着业务领域或者法律法规的空白和漏洞。金融监管需要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不能象铁路警察那样各管一段,任何空白和漏洞都可能金融安全或者市场秩序带来冲击。第三,如何处理处于交叉区域的金融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避免形成金融业务上的“三不管”地带,或者形成同一业务领域多头管理,规章制度相互冲突的现象。最后,在监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时,各个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做好协调和衔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业务是连续的,因此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出台规章的时候应该相互通报和评议一下,以免形成潜在冲突的规章,给金融机构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各个金融监管机构要避免形成“争权夺利”的局面,即争夺某些有权有利的监管领域,而推卸某些烦琐而无利可图的监管项目。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带来的挑战 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战的阶段。国家在银行业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主要包括:第一,国家注资。国家通过设立的中央汇金公司给中国银行等数家银行注入巨额资本,以提高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第二,大规模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当前中国的各类银行都在争先恐后地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国外金融机构也是迫不及待地购入中资银行的大量股份,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通过所参股的中资银行的董事会对该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境外上市。可以说前两项努力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促成中资银行的境外上市。通过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境外上市,监管者希望借此彻底改善中资银行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其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化银行。现在银行业的改革方向类似于当年中国加入WTO的情况,即借助外力推动改革。中资银行自身由于所有权结构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而一直处于经营不善的境地,监管层和中资银行的管理层对于通过学习借鉴和创新来搞好中国银行业似乎失去了信心,所以对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银行业改革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大规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可能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资金的杠杆效应特别大,理论上8%的资本金就可以控制100%的存款等各项资产,从而可以运用这100%的资金量来进行各项贷款和投资获取利益,况且中国银行业是垄断行业,外资银行控股之后通过改善管理和产品创新加上原有的金融服务优势,一定会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同时,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以后将想方设法取得对该中资银行的控制权,而这将会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第二,如何保持中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或者上市不一定能改善银行的效率和竞争能力。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寄希望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方法、产品创新能力等,而境外战略投资者在股份比例过低的时候将缺乏提供此类核心竞争力手段的动力,而给予外资过高的股份,将会影响中资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所以双方将会进行长期的股权博弈和争夺。如果不满足外方的要求,加上双方在管理和文化方面的碰撞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资银行将难以根本性改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相反,当前的银行改革给了外资银行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使其掌握了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有可能在2006年以后的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和客户争夺中把中资银行打得一败涂地。第三,国家给银行注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把国家资产交给一部分人经营,在这部分人待遇快速提高的同时,却因为经营不善给银行造成大量坏账,这些坏账最后却要由国家来买单。所谓的全民财产成了一小撮人谋利益的工具,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以后通过普遍注资的方式推进银行改革将会遇到阻力。 汇率制度改革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7月2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无疑具有历史意义,把中国汇率市场化推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注意到,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并没有解决以下问题:人民币升值预期问题,国际投机资本仍然持续流入中国;国际经贸摩擦问题,美国和欧盟在中国纺织品贸易等方面屡屡制造麻烦,美国图谋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国内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的外向性不会因为这次汇率改革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资源向出口部门的集中趋势不会改变,农业和其他非贸易部门的发展仍然会严重落后于对外开放部门;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问题,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本身不一定是坏事,但在短期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