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与其他改革一样,银行在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强化贷款管理,不断加大监管和检查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用社体制改革也作了新尝试,但就金融体制系统建设而言,还未到喝庆功酒的时候。信贷资产质量差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下简称“两难”)仍然同时并存,并且还非常突出。其根本问题还是金融体制问题。我们对金融体制改革不能说不用心,但都局限于金融企业的本身改造上,而忽视了金融体制的系统建设。困难的是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银行股份化改革虽然会有助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但股份化改革代替不了金融体制改革,也难以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企业资产质量差与中小企业贷款难不仅仅是某个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带普遍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金融体制的机制缺陷。金融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思想建设、机构设置、系统管理、业务操作、事后监督以及征信机构设置,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等等,都需要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如果缺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会造成机制不健全,运行不协调,应对难免失手。 系统性建设的目标是解决“两难”问题. 在两大问题中,信贷资产质量差已有共识,但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7月8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金融国际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表示,“世界上很少有那个国家像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能高到这样一个比例。当然,比例过高是历史遗留问题。”他又说,“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并不低”。大家还抱怨‘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自己知道达不到贷款的要求,比如找不到第三方担保,因而并未申请贷款。”由此可见,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金融界与企业之间不仅有认识的差距,还有实际操作问题。 为了使分析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我们不妨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再化一点笔墨,作进一步分析,证明“两难”问题的确存在。 《新华每日电讯》9月27日刊登,题为:《农民兄弟被高利贷层层“剥皮”——内蒙古农村“信贷资金贫血症”调查》中说:“记者近期在内蒙古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拉特旗等地采访了解到,农村‘信贷资金贫血症’日渐沉重,农村借贷难,成本高,私人贷款活跃,农民微薄的收入被高利贷层层‘剥皮’。固阳县九分子乡李三沟村,农民李作文介绍说,该村距乡上太远,信用社常年不来放贷,春耕时农民只得赊农资。以二胺为例,县城一袋卖148元,农民赊购后秋天得还170元,利息超过一分。信用社嫌贫爱富,让固阳县西斗铺大二分子村的赵义很无奈。为两个孩子交学费,他每年都得借私人贷款。赵义说:‘信用社每年只放贷一次,还得扣50元至几百元不等的股金。私人贷款好借,手续简便,供款也快,今年我借了2000元,月息二分。’据了解,当地私人贷款月息一般1。5到3分,个别高的可上1角。土默特右旗是内蒙著名的奶牛养殖基地。近年来因养殖效益下滑,众多农民偿还奶牛贷款有困难,当地私人贷款极为活跃。樊明正家住在土默特右旗美岱昭镇波罗营子村,2002年春,他贷款3。6万元,自筹1万元购买了三头奶牛,但至今仅还了3000元,信用社贷款月息5。8厘,本息越滚越多。为买饲料,2004年以来,樊正明已多次向私人借款,月息2分,目前他家已累计欠债4。2万元。据村民反映,信用社春贷秋收,利息高,限制多,贷款光公章就得四个。固阳信用联社付主任王玉凯坦言,社里规定对贫困和有欠款记录的农户停贷,逾期不还的利息再浮50%。据中国人民银行呼浩特中心支行的调查,2004年信用社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以来,贷款利率已逼近私人借贷利率。据调查,为增加利润,信用社普遍上浮利率,最高浮动至基准利率的2。3倍,75%的贷款利率上浮50%至100%,从基准月利率4。4425厘上浮至8。41厘,甚至更高,农民负担沉重。”(报刊文摘2005年10月7日) <价值中国网>2005年10月14日陈柳钦 转载的,《民间借贷愈来愈烈 “灰色金融”亟待收编规范管理》一文中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前不久对20294个农户进行调查显示,通过民间借贷获得的贷款占这些农户贷款总数的69﹒41%,平均每户为1008.56元。据测算,我国农户一年从民间借贷获得的贷款高达2000多亿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专家黄孝武说,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远远大于正规信贷规模,并正以每年20%的幅度快速增长。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农民来自民间金融市场的贷款是来自正式信贷机构的4倍。湖北省农调队去年对3300个农户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农民一年里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借款占借贷总额的比例超过50%。” 江浙一带又是如何?朱子云同志于2004年11月1日发表在《中国价值》网的、《关于中小企业社会集资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一文中说:“以浙江某市为例,据抽样调查统计,社会集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小水电、钢铁等行业,8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发生过社会集资,60%以上的中小企业要依靠社会集资生存和发展;在宏观政策调控的2004年,依赖于社会集资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近100%。” 2005年8月24日农行台州市分行行长梁建刚在“依法经营专题辅导会”上说:“从台州来说,全市110多家企业的贷款余额超过亿元,总余额达到31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1%,表现出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大部分的优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不足、得到金融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台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可见,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贷款难 不是人们的过分渲染,而是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也不是仅仅“由于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那么问题在那里? 系统性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从信贷工作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为什么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而企业又感到贷款难的答案。 一方面是我们的基础差。新中国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的,科学技术水平一向低下,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1949年,整个国民经济中,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只占10%,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即使把落后的个体手工业经济计算在内,在工农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也仅占30%,农业总产值达70%。解放以后,经过努力,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建成了一批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但从总体来说,许多重要资源、好的设备、最优秀的科研队伍以及进口技术,大多集中在军事部门。在全国,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有占相当大的比重,人力和畜力充斥着社会各个层面。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七八年我们从计划经济转为商品经济,是从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转过来的。人民公社化时期,一天工资值只有几角甚至几分,秋收分配时一家能有几十元分配收入就不错了,那有什么积累!七九年我在临海市大汾乡动员储蓄时,那个乡信用社人均储蓄只有6分钱,那个乡在当时还是乡镇企`业务起步比较早的乡。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原始积累”基础上搞商品经济的。那时,乡镇企业大多是手工业作坊,新办企业大多凑不足初始资本。国有企业靠财政拨款,后来财政有困难,拨款改贷款,所以我们国家企业流动资金都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贷款比例高是历史形成的。企业在贷款时也实行担保制度,但是担保单位真正有实力的有多少?实际上还是以信用担保为主!九十年代中期担保法出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