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现的股票收益构成职工养老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上述两种典型的员工持股类型外,美国还有许多实现员工持股的方式,如广泛的认股权计划(Broad Stock Option Plans)、股票购买计划(Stock Purchase Plans)、股票奖励计划(Stock Bonus Plans)等。这些方式与员工持股计划相配合,在目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3、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作用
员工持股在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是伴随有一定风险的,这使得鼓励员工持股成为美国政府革使策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一种策略性手段,而许多企业也巧妙和有效地利用持股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员工持股计划之所以能在美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正在于它为公司、员工、股东、政府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第一,由于企业职工得到了部分公司股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股东权益的构成,增加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职工持股计划将职工的未来收益和养老计划与公司股票的未来价值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不得不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政府为鼓励实行职工持股计划而提供的种种税收优惠可以使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大减轻其融资成本,使员工持股计划成为公司理财的重要手段之一。追求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许多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可以帮助企业抵制敌意兼并。通过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将公司股份分散于企业职工之中,利用公司职工担心企业被兼并后可能裁员的心理和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抵制敌意兼并。在美国,因实行职工持持股计划而挫败了其它企业的敌意兼并企图的案例是很多的。
第四,将可能沉淀在企业内部,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的资金重新推回市场。有些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资金较为充裕,但内部投资的效率不高。通过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由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向银行贷款购入部分公司股份,一方面,公司股东通过出售其手中的公司股票给职工持股基金会而得到现金收益,他们可以用这些资金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公司需要将大量的利润用于归还为实行职工持股计划而借入的贷款本息,不能继续将大量利润留在公司内部,而贷款银行得到这些本息收入后,将根据市场状况寻找适当的投资机会。在企业内部投资效益不高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的资金的使用效果。
此外,实行员工持股,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司用作资产剥离和重组的一种手段,也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不因依赖少数人的投资而容易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一点对于经营风险较大的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
对于员工业来说,持有本企业股票,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资本增值;可以在工资之外获得更多收入,减少纳税;可以保障就业机会;可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持股,获得股东的地位。
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实行员工持股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资,特别是独资公司的投资者,在自己年老退休时,既可以保留公司不被竞争者收购,又可以收回大部分投资;可以通过红利分享公司利润;可以减轻税负(雇主向员工出售股份或股票,可以减免增值税)。
在国家方面,实行雇员持股可以扩大公众对资本的占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缓解劳资矛盾;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对降低失业率也有一定作用(实行持股计划的公司,雇主和员工一般都达成不裁员的协议)。
4、税收与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
为鼓励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为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及有关各方提供税收优惠。首先,向职工持股计划提供贷款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因发放职工持股计划贷款而获得的利息收益的50%可免收联邦所得税(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对1996年以后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不再享受这条政策);其次,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分得的用于归还贷款的股份收入可以减免税收;再次,参加职工持股计划的职工,在离开公司或退休时得到的股份收益时,可享受税收优惠;最后,非公开公司的股东把股份卖给职工持股计划,并使职工持股计划拥有30%以上的股份,且将其因出售这部分股份而获得的收益用于国内再投资,政府缓征其在出售股份时的资产收益税。
在税收政策的激励下,员工持股计划以各种形式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附录2)。从美国全国员工持股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员工持股最大的100家公司”),在行业分布上,从一般的服务业到制造业,从零售业到航空业,从工程建筑到高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在企业规模上,不仅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万人以上,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员工持股企业也在不断增多。这对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只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很大的修订。
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实践效果的评价,在美国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生产率在实行员工持股后提高了,有许多有力的证据表明实行员工持股在改进企业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美国全国员工持股中心的研究结果,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在企业生产率上比不实行的公司平均高8-11%.
Rutgers大学的Joseph Blasi和Donald Kruse以及Baltimore大学的Michael Conte在一份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了职工持股与股票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加权的职工持股指数反映了在NYSE,AMEXH和NASDAQ交易所上市且有超过10%的股票被员工持有的35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票价格。1991年,与标准普尔指数下降26.3%和道琼斯指数下降20%相比,该指数上升了35.9%.1992年,与前两种指数上升不高于4.5%相比,该指数上升了22.9%.
5、美国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实行员工持股,受诸多因素影响,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在内因方面,公司的经营情况、盈利与否、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计划的执行;在外因方面,行业间的竞争、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的变化和政治原因、贷币波动等,公司都受到影响。许多公司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此外,政府在税收上为鼓励员工持股的推行,每年都要承担巨大的损失。根据美国税收联合委员会的估计,在1999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的为促进员工持股在税收上将损失8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度,税收损失额将高达46亿美元(Gerald Mayer,1999)。另据估计,1977年至1983年间,由于ESOP而损失的联邦收入约为130亿美元,平均每年高达19亿美元(GAO,1986)。因此,这些因素在不同方面阻碍和制约了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职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职工持股计划并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全部问题。对那些产品无销路或销路不畅的企业,特别是属于夕阳工业部门的企业,若不能在产品和经营方向上做出新的,符合市场要求的选择,仅靠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带来的降低资金成本和提高工人对企业的关心程度的好处只能延缓公司的存续时间,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破产的命运。
另外,职工持股计划将工人的退休养老计划与公司股票价值相联系,使工人的资本投向过于集中。职工加入职工持股计划后,不但将他们的人力资本,而且将他们的相当一部分金融资本都投入了同一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散。对于实力雄厚,经营方向较为分散的大企业来说,这一问题还不算严重,但对经营方向较为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1986年的税法改革对职工持股计划的参与者做出了一项新的规定,即在职工接近退休年龄时,允许将其账户中的资产投资于其它行业。对于1986年12月31日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