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职工持股计划,对于企业筹集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盘活资产存量,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财务机制,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拟就职工持股操作过程中的财务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资产评估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成为由职工股和国有股共同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时,要先对原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未予披露的财务事项:对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进行分析时,要注意是否有虚列资产价值或虚列收入的情况;对应收帐款进行审查时,应当考虑其收回的可能性及应按规定提取的坏帐准备;对长期投资进行审查时,应考虑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评估,应按照事先确定的评估方法和方式评估。二是与负债有关的事项:对已到期的负债,应注重对债权人的法律追索;对应交税金,应当弄清帐面列示部分与因额外税负、漏报税负而可能发生的补税、罚金和罚息部分。三是对存货的审查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人为地高估或低估存货价值的情况。四是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不能收回的应收款,不能变现的投资,未来的重大支出,非正常财务和非常项目收支等等。这些都要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财务状况的审查。资产评估主要涉及到四大问题:
(一)土地资产的评估
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职工持股改制中,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各地在试验中采取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忽略土地价值,不列入资产评估范围。二是将土地使用权作价折股,其折股标准,有的按照当地土地现价,有的参照国家土地管理中有关国家建设用地的征地费用标准进行。三是转让土地使用权,由企业一次性缴付土地转让费。
在企业实行职工持股改制中,对土地资产的处置,不能无偿使用,因为土地资产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应列入资产评估范围。
(二)企业的债务
在改制中如何处置企业的债务,是一大难题,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实行债随资走,将债务分摊到每个股东身上,设虚股,通过年终分红逐步冲减债务。负债较大的一些企业把债务分类,将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等债务转为企业债务,其余债务在取得债权人同意后,全部转为债权人股份;有的企业把债务划为主管部门所有,主管部门负责还本金,企业负责还利息;一些企业将债务置于一旁不予考虑,试图乘改革之机,卸掉企业债务包袱。因此,企业改制一定要妥善处理债务问题。
(三)无形资产的评估
在国有中小企业中,一般无形资产数额和比重都不大,但是,它仍属于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不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只注意到企业的有形资产,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加评估,这种做法造成人为地缩小了企业的资产价值。
对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评估要以市场信誉度为依托,根据其形成时所需的实际成本、使用价值和获利能力来确定,防止无形资产低估造成资产流失的情况出现。
(四)应收帐款的可变现值
应收款项的管理是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最薄弱环节,企业资金在这方面流失和沉淀量很大,这是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只重视产品经营而忽视资产经营造成的后果。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不善,应收帐款资金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不高,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非常必要。如何评价应收帐款的可变现值对企业资产评估有现实意义,因为一个经营期结束,大部分经营指标都可以比较准确计算和评价,而应收帐款的可变现值评价则非常困难,这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
二、产权界定的问题
在资产评估后,需要对改制企业的产权加以界定,以达到明晰产权的目的。产权界定是国有企业进行职工持股改制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顺利实现改制的关键所在。
(一)产权界定的难点
主要是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所形成的资产归属的问题,资产的划分缺乏统一的规范。实行职工持股的前提是明确产权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和出力者的权利对等,从而使企业客观上存在共同利益主体的双重所有者权益,作为劳动者劳动积累的资产,在实行职工持股时就应无偿划拨给职工,企业资产的其它部分,采取职工有偿入股的形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且各地政策不一,致使在实行职工持股的实际操作中,或将应无偿划拨给职工的股份取消,造成职工的怨气和不满;或将国家的资产不规范无偿量化到职工个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等。国有企业在职工持股改制时,由于对资产的划分缺乏统一的规范,由此引发出许多问题。
(二)产权界定的原则
在理论上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在操作上应实行实事求是、公正有效、简便易行。就理论上的原则来讲,任何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形成资产,相应取得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以此为依据,在界定资产时,必须追溯资金的原始投入,而不能仅仅考虑企业会计登记时的经济性质。就操作上的原则来讲,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更由于企业隶属关系和财务制度多变、历史资料不全等因素,使得产权界定工作很难完全规范。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力求简便易行。
三、股权设置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成为由职工股和国家股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股权设置分为职工股和国家股(有的企业还另外引入法人入股)。股权设置实质要解决两个问题:①职工和经营领导层的激励与利益分红的公平性问题。②改制后有限责任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性问题。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股权设置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股权设置实质是企业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再调整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到现实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此外,股权设置直接决定公司将来的运作效率,如果股权设置不合理,不仅公司运作低效,而且会出现各种制度盲点误区,造成企业资产使用不合理甚至流失。
实行职工持股的关键,就是应由全体职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净资产全部或大部分买下,然后由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以维护改制后企业公有制性质为名,硬性规定国家股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60%.甚至有些企业设置集体股,搞不清楚集体股归谁所有,也不知如何分割。因此,改制必须科学解决股权设置问题。
(一)国家股设置问题
国家股占改制后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比重,目前通常是50%左右。这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不一定要国有股持大股。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企业将国家股设为优先股。在中小企业中的股权设置中,应当把国家股降到50%以下。
(二)职工股设置问题
1、将国有企业净资产量化为职工产权股
职工产权股是对改制企业在岗职工改变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所给予的补偿。职工产权股只分配股额,不兑现现金,按股分红,与企业共负盈亏。从净资产中提取职工产权股的比例及具体做法各地标准不一,量化的依据主要有三个:工龄、贡献和责任大小。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普通职工按什么比例进行量化,国家及有关部门现在没有统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企业自定政策,量化分配比例五花八门。但总的说来,企业领导一般所占比例较大,中层干部次之,普通职工人数最多,但资产量化分配时所占比例最小。企业领导、中层干部资产量化时分配多于普通职工,这符合十五大按要素分配的精神,但是差距过大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