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中国进入WTO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9:01:17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延伸。一个国家是否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其市场制度建设的水平。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使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承很大利益,但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基本面和结构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弱小和不规范、巨额的不良金融资产、脆弱的银行体系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是市场制度建设的缺陷。因此,中国加入WTO虽然标志中国经济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但并不意味着要加速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而应将其视为一个长远目标。 中国于2001年12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改革和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加入的议定书的附录中有关于服务业、特别是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开放的重要条款,由此也引发关于中国何时实现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热烈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尽快譬如5年内、就实现这一目标。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中国应谨慎地对待资本项目的开放,在近期不应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在我看来,观点的不同主要源于人们对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再认识 1.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流的潮流,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内涵,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我们先来看看对经济全球化的流行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定义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的国际融合”。 在这种定义下,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就只涉及到产品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量的方面,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数量及其与产出的比率。从贸易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贸易量较5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美国为例,商品贸易量与总产出的比重从1950年的3.6%上升到1992年的7.3%。如果以贸易量占可贸易品产出的比率来衡量,其在同期的比重由8.9%上升到34.8%。从资本流动规模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就更快。例如,工业国家的跨境债务和股票的交易量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在1980年不到10%,但到1995年,这一比率已超过100%。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增加了3倍多。 80年代中期全球的日外汇交易量约为200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增加到约12000亿美元。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流行的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从量的方面道出了全球化的内容,却忽略了其质的方面的规定性。我赞成“经济全球化是‘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这一提法,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可以从交易范围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定义。一是贸易和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看法。战后的世界是“两个阵营”、“三个世界”,抛开东西方阵营的政治对立不说,经济制度上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模式的截然不同。再进一步细分,世界经济可区别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市场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半个世纪过去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失败了,市场经济则以加快的速度向全球延伸。作为市场经济的全球机构的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一过程中成长壮大,正不遗余力地推广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想当初,当关贸总协定刚签订时,还不是一个贸易组织,其使命只是就关税的削减等进行一轮轮的谈判。而现在,世界贸易组织执掌全球贸易大权,将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原则由工业贸易推广到农产品和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再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成立时的协定就有关于经常项目下货币可兑换内容的第八条款,将其列为成员国的一般义务。但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只有美国寥寥可数的几个国家接受这一条款,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到60年代才实现经常项目的货币可兑换,金融自由化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时代潮流。综观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市场经济虽然力图一统天下,但市场制度的国际差异仍然很大,可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欠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和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后两种经济的市场体系相比之下还很脆弱,在经济规模、市场竞争力、对经济的间接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都处于弱小地位,存在很多问题,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尤其是金融动荡的冲击。因此,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努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要相应地循序渐进,不同的国家应有自己的选择。 2.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归属 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种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更有效的配置,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使比较优势发挥更好,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更快,竞争加强,市场机制更有效率。这一切无疑会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归属却非常不理想。世界贫富两极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经济收入甚至是下降的。 统计资料和分析表明,包括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可能是发展中国家中从经济全球化获利最大者。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与1965年相比,亚洲四小龙 1995年的人均收入从占发达国家水平的18%提高到66%,但西半球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在80年代后却逐步拉大,非洲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从1965年占发达国家水平的14%一路下滑到1995年的7%。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平均收入水平的国际差异也在扩大。如果将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收入分成5组,有数据的108个非石油出口国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显示,有52个国家在1965年属于收入最低的一组,但是到1995年,这一组收入的国家增加到84个,而在1965年处于中间收入的50个国家,到1995年只剩下22个。 即便对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收入增长、经济和金融稳定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情况也很复杂。西半球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在1965—1980年期间翻了一番,但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收入就处于下滑和停滞状态。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在90年代中期以前增长迅速,但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受到巨大的打击,1988年的国内总产值平均下降1.8%,其中韩国下降5.8%,香港下降5.1%。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动转为净流出,1997—1999年3年的资本净流出分别为383亿、290亿和180亿美元。 二、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 为了搞清楚加入WTO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关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1.关于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在讨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时,人们通常使用“金融自由化”、“资本市场开放”、“货币自由兑换”等术语。在较严格的学术讨论中,常见的表述则是“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资本项目自由化”(capitala ccount liberalization)。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是对应经常项目而言的。在第五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资本项目已改称“资本和金融项目”。只是因为习惯的原因,人们仍使用资本项目货币兑换这一类术语。 对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内容的界定也不统一,我们在这里试举两种。一种将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定义为:“解除对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的外汇管制,包括数量管制、税收和补贴等”,另一种则将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