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以广州为中心波及周边中等城市的600公里轨道交通网,构筑“一小时交通圈”,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的区域中心地位。香港则将大桥的修建视为破解珠三角“A”字格局的“撒手锏”。因为大桥飞架珠江口,将三个点变成三角形,从而每一方也就相应成了三角形的三个端点。由于大桥采用Y字型,枝桠端连接的是珠海和澳门,因此珠海有可能就从珠三角的神经“末梢”变成枢纽,自然是大喜过望。而深圳则有可能被边缘化,但若不建大桥,随着香港的没落,深圳照样会沉寂,因此,深圳希望将大桥形状改为双Y型,但双Y 型难为投资方所接受。 物流业之争也是刀光剑影。珠三角地区机场、港口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广州最近几年可谓意气风发,频频重拳出击:新机场、新火车站、城际轨道交通网、扩建广州港、开发大南沙等,其中,开发南沙港被人理解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乃直接针对世界物流中心香港所为。香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急着上马港珠澳大桥。深圳也不甘示弱,据报将斥资300亿扩建东西港区和深圳机场,用意旨在掌控货物国际转口的主导权。 三城之争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等诸多方面。三地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日渐趋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且基本上只有竞争,谈不上合作。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领导放言,深圳也要搞汽车。旅游业方面,香港有迪斯尼乐园,顺德则搞史努比缤纷世界乐园。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金融中心之争更是没有停止过。恶斗的结果,便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因此,从中央到民间要求珠三角城市群整合的呼声很高。 (七)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力量的不平衡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内部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发展基础和行政建制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内外圈层之间发展不平衡。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说明必须要进行区域内城市群的整合,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1、 东西岸发展差异 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发展重心偏向东岸,东岸大约领先珠江西岸5-10年,东岸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80年代初与西岸基本持平发展至当前超出3-4倍。东岸城镇带的人口密度、城镇密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均远远高于西部,交通网络密度、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就更不用说了,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人们称之为“东岸的活力,西岸的秩序”。如占佛山面积48%的三水、高明,其2002年的经济总量才占佛山的13%。据专家测算,若能使珠江西岸与东岸地区的发展差距拉近一个比率,广东每年的GDP可增加数百亿人民币,出口可增加数十亿美元,若差距拉近12%,两岸经济总量每年可增加200亿元以上。 2、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 以西江干流、花都、京九-广九铁路为界,将珠三角地区划分为内外两个发展水平窘异的圈层。内圈层主要是珠江冲刷的平原,区位条件较好,是珠三角的发展中心和富裕地带。外圈则主要是山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内外圈层的人口比例为2.7: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内外圈层GDP(2001年)比例为3.4:1。广东还有50个山区县,经济总量不及广州、深圳的1/10,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好几个国家级贫困县。从城镇空间格局看,内圈层的城镇密度、城镇用地规模、城镇建设水平远高于外圈层,重大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以及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也大多分布在内圈层。内外圈层的发展差距同样在扩大,已经拉了珠三角的后腿。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差距本身就是优势,只要各地区互通有无,扬长补短,化被动为主动,就能化劣势为优势。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与前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整个珠三角地区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若仍停留在“战国时代”,各主要城市若还是各有所图,彼此间依旧无法协调沟通,从而在功能上还不能形成互补与衔接,在资源上依旧无法得到整合、调配和共享,反而在竞争中互相制约,力量抵消,那么珠三角根本就无区域整体竞争力可言。因此,整合是珠三角城市群以“团体冠军”的殊荣跻身世界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方向:“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级跳 “小珠三角”,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的一块小平原,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组成,人口3千多万,经济总量占广东的80%。小珠三角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风气之先,靠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率先发展起来。7万多家制造企业使小珠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众多,共有1000多万。 “大珠三角”,是在小珠三角基础上加上香港、澳门,所谓“一江珠水,三颗明珠”。其经济体总量相当于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之和,大珠三角所形成的“珠江口湾区”,号称中国的“旧金山湾区”。目前,香港、澳门与传统“珠三角”区人口约为5000多万,三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118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6338亿美元。 “泛珠三角”,其概念缘起于珠江流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再加上香港、澳门,即“两广两南加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习惯称“九加二”。从经济地理的概念讲,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都在这个区域中。其目标模式是成为区域内各地区相互合作较为紧密的松散型经济合作区。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区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虚拟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泛珠”是一个模糊概念,实际上是一个以“大珠”为圆心向四周地区逐级扩散的区域经济圈概念,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圈,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且,总体来看,“泛珠”的其它省份基本上与广东是“一对一”的合作,它们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因此,珠三角整合的战略重点与难点将主要是“小珠三角”和“大珠三角”的整合,希望通过实施点——轴——群——带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和新型现代的城市群。战略难点在于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战略条件 一般说来,成功的区域整合应具备以下条件: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各地区之间有互补优势,并存在经济落差;地理上相互毗邻,原来已有合作的传统渊源;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 龙头不是自封的,要以实力做基础,珠三角地区至今仍缺乏一个象长三角的上海、环渤海区的北京那样被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但这并不是否认珠三角没有区域中心城市,相反,香港是世界公认的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广州本来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随着近年的迅速崛起,说话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其实,纵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城市可不止一个。“穗港走廊”在世界经济地位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至于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显然是满足的。美学有一原理:距离产生美。从发展时期看,港澳、广东、泛珠其它地区大概处于发达工业化、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初期。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如粤港间的“前店后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