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过沿海高速公路,从香港到广西也缩至半天之内,香港物流业的辐射半径得以大大延长。香港物流服务若能全面覆盖珠三角西部,可为香港海运、空运带来30%和35%的额外货源。澳门同样受益。港珠澳大桥飞架珠江口,使粤港澳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大桥这一物流载体更好的聚合并辐射到大西南腹地,从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华南经济圈”。 第六次粤港合作会议再次明确了“粤主制造、港主服务”的职能分工定位。2002年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中,大珠三角就占了两个,分别是排第一的香港和第六的深圳。5个机场包括港澳两大国际机场,大珠三角每周的国际航班在1600余架次,是上海的40倍,北京的20倍左右。港澳的服务业高度发达。而珠三角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电子城、家电城等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子、医药、建材产值居全国之首;纺织第二 ;彩电产量占1/2;家用冰箱占1/3;洗衣机占1/7;原油和天然气占1/10;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使惠州成为继休斯顿、鹿特丹、新加坡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化城。 因此,“珠三角要发挥大的辐射效应,它就必须先做好内部的整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这样表示:“随着粤港两地合作的不断深化,可以预见,一个功能齐全、分工明确和高度开放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将出现在中国的华南地区。” (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带来的发展势头让珠三角遍布危机和悲情意识 长三角地区跨越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主要包括16市:上海,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江苏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泰州、扬州。2003年GDP总和达到22774亿元,占全国19.5%。上世纪90年代浦东大开发让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无可动摇,于是各省市自觉进行资源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各城市错位发展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并对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前景达成共识。2004年5月17日16市市长在湖州共同发表《共建长三角宣言》,进一步加快区域联动步伐。目前各方已基本形成自觉分工:不冒烟的工厂在上海,冒烟的工厂在苏州。在外来投资方面: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群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浙江省领导是这样要求嘉兴的:“你们行政上属于浙江,经济上属于上海,要尽快融入上海圈”。南京、苏州从以前的“大树底下难成材”变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杭州认为若与上海合作,会出现“上海多了个西湖,杭州多了个外滩”的系统效应。不仅如此,在政府层面,两省一市政府已经有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之间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流的协调机制。这种区域合纵连横,效果十分明显。近一两年,长三角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急剧上升,出现了“候鸟北飞”的效应,珠三角的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向长三角转移,人才流动的趋势亦是如此。以前是“孔雀东南飞”,如今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仿佛成了人才的天堂,其吸引力对港人亦不例外。有一个笑话说,港人之间的问候语已从“你吃了吗?”变为“你多久没去上海了?”。据一份调查显示,有44%的港人愿意去内地工作,其中,70%的人愿意去上海。上海以“世博会”契机,无比自信,正连同江浙合力打造长三角“发动机”,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发展势头锐不可挡。 相形之下,珠三角有点黯然失色。2003年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拐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增速超过了珠三角,且差距有日渐拉大的趋势。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广东15年来首次将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用外资的“全国第一”位置拱手让给了江苏,被赶超的紧急警报已然拉响。不仅如此,最值得大珠三角炫耀的世界重量级城市香港5年内出现3次经济衰退,显示其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的脆弱性。面临来自长三角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一直以改革开放排头兵自居的珠三角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3年8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长江龙让珠江虎血脉贲张》,就道出了珠三角城市群的真实感受和“亮渝情结”。2002年底2003年初,两篇来自民间、充满忧患意识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忧患和悲情意识已在整个珠三角蔓延。此时,之前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的珠三角城市才开始进行反思并走上了艰难的融城之路。香港开始放低身架向内转,寻求珠三角发展腹地的支持,深圳也进一步认识到与香港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血肉联系,广州也不再嚷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结论有点可笑,但却是事实,长三角的腾飞成为促使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整合的直接因素。 (五)珠江三角洲本身腹地过于狭隘,直接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存在着被跨国投资边缘化的危险 珠三角面积不大,外围又山地环绕,且经过20多年的开发,可建设用地已十分有限。(见下表) 地方政府控制资源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土地几乎成
珠三角可建设用地潜力 单位:平方公里 城市 面积 可建设用地 已建设用地 基本农田 可建设用地潜力 潜力百分比% (除基本农田) 广州 7287 3425 1203 1469 753 22 惠州 9089 3184 865 1145 1174 37 肇庆 4102 1445 279 680 486 34 佛山 3849 1981 1007 731 243 12 东莞 2472 1476 867 400 209 14 深圳 1949 711 689 60 -37 -5 江门 9541 4432 754 1872 1806 41 中山 1800 906 374 489 44 5 珠海 1598 576 355 247 -26 -5 总计 41687 18136 6393 7093 4652 26 了政府唯一可控资源,但现在几乎用光。在珠三角任一乡镇,头号难题都是土地问题。据推测,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山再开发7年深圳再有15年就无地可用。浪费也比较严重。佛山有90多个工业园,分散、粗放,项目少且小。珠三角可建设用地潜力主要分布在外圈层的江门、惠州和肇庆,其中,江门、惠州可建设用地达298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可建设用地潜力总量的64%。在珠三角内圈层先发地区建设用地储备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及外圈层低质量的发展空间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需求。水资源同样不容乐观,见下表: 城市 本地水资源量(108m3) 水资源的承载力(万人) 目前人口(万人) 广州 93 930 944 深圳 26 260 700 珠海 22 220 124 佛山 36 360 534 江门 137 1370 395 肇庆 158 1580 154 惠州 161 1610 295 东莞 27 270 645 中山 20 200 236 合计 680 6800 4027 人力资源方面,来源于内陆农村的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虽不至于让人产生枯竭的联想,但去年发生在东莞的“民工荒”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种种因素叠加,使得珠三角在引入国际资本及高端产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也不利于加工业本地根植度的提高。实际上,台资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的迁移或者拆资已经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群体行动。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2003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中,东莞已连续两年跌入“暂不推荐”名单中,“极力推荐”的10座城市无一个是广东的,“暂不推荐”的倒是占去“半壁江山”,“免予推荐”的黑名单上深圳赫然有名。因此,如何重新进行腹地开发,特别是向北寻求腹地,这是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整合的根本原因。 (六)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 用“春秋战国时代”形容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港珠澳大桥这个聚焦点就折射出了珠三角的矛盾和尴尬。从地图上看,珠江口水域就象英文的A字,三个端点分别代表广州、澳门和香港。若没有港珠澳大桥,广州天然地处于顶端的中心枢纽位置。广州继大规模兴建新白云机场和南沙大型深水港之后,开始大规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