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 【字体: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2:23   点击数:[]    

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域之一。1980年—2001年珠三角年均增长21.8%,1998年—2001年年均增长12.5%,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据有关专家测算,未来20年珠三角若能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20年其GDP总量将达到52100亿元。不过,若从横向分析,这一阶段又可以1993年作分水岭,在此之前,珠三角是国家区域战略的重心,但随着上海浦东的大开发,长三角越来越引人注目,相反,罩在珠三角城市群头上的光环正渐渐淡去。 二、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背景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分析,今天的珠三角早已不是往昔的那个偏僻落后的蛮夷之地,而是摇身一变为美丽富足的现代化大都市群落,可以说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然而,珠三角不仅仅是广东的珠三角,而且还是中国的珠三角,是世界的珠三角。当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现实已来不及让珠三角进行长时间的孤芳自赏和沾沾自喜,因为时空已快速转换到21世纪,“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已被“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所代替。一直以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角色自居的珠三角,正被迫“走下神坛”,并不得不正视长三角咄咄逼人的竞争。明眼人不会不清楚,近些年各城市间盲目的无谓的争斗让珠三角元气大伤,从港珠澳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不同命运就可窥一斑,围绕前者的争吵十几年来就从未停止过。形势逼人,作为“当家人”的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心里更是比谁都急,因此,自其2002年底调任伊始,便不遗余力地推动广东第二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这才掀开了珠三角城市间整合的序幕。历史地看,现实地看,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大致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背景原因:
(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先导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挡的世界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城市个体之间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显得至关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20世纪末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崛起于一系列的地区性实体。单一的恶性的竞争让位于竞争中求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柔性竞争”。“竟融”或“竟合”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人所形成的共识。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协议,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圈乃国家和地区间成功合作的范例,其它一些颇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性组织包括:东南亚联盟、环太平洋沿岸经济圈、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成功举办APEC会议,其实就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将义无返顾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去。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10国签定共同协议,双方一致决定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打开亚洲地图来看,珠三角几乎就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几何中心,此间孕育着极大的商机。不仅如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区域的企业联盟和并购就一浪高过一浪,国际间风起云涌的合并浪潮将珠三角也推到了浪尖上。
(二)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性调整:从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到强调发展大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最高领导人曾明确指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中国走出了一条“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道路,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深刻二元化。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的《城市规划法》进一步强调:“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已经明确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策性问题。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人们终于认识到,发展大城市最符合经济效益,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虽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城市病,但导致分散经济、马路经济、诸侯经济的形成,“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达不到规模效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的畸形城市生态,延缓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因此,新的城市战略强调进一步发展大城市,强调城市之间的合力,形成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以加强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于是乎国内掀起了区域合作的高潮,除了大家业已熟悉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外,短短一两年间,什么“成渝经济圈”、“大长沙经济圈”、“大武汉经济圈”、“西安经济带”、“东北城市带”、“中原城市群”、“闽三角经济圈”等等轮番轰炸,让人没法不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热度感染下,广东开始重拳出击。卢瑞华省长在其任上强调“不要光拿单项冠军,要拿团体冠军”。新一届省领导班子开始推动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调合作和省际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群战略的推进,珠江城市经济带、长江城市经济带、陇海—兰新城市经济带、京津—呼包银城市经济带和东北城市经济区共四带一区将共同构成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新格局。
(三)维护香港、澳门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国家统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对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香港、澳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更好地体现“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略思想,对于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具有战略示范意义。香港、澳门自上个世纪末利用珠三角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将制造业北迁至广东,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获利颇丰,但香港没有很好地趁机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今弹丸之地的香港服务业比重高达90%以上,发展腹地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受阻。屋漏偏逢连夜雨,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接踵而来的SARS危机让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以服务业特别是博彩业为主的澳门同样没能躲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经济陷入停顿,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关键时刻,中央政府频频伸出拯救之手,给港澳把脉并开出了药方还抓了药。这就是香港媒体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央挺港的四份大礼”:《关于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个人港澳自由行的开放、港珠澳大桥以及第六次粤港合作会议上确定的“粤主制造、港主服务”的职能分工定位。让港人、澳人倍受鼓舞。
CEPA的核心内容是从2004年开始,对原产于香港的273种货物实行零关税,向香港开放管理咨询、广告、会展、物流等17个服务业领域,起辐射、内联、外引作用。“近水楼台先得月”,CEPA使珠三角有可能形成具世界影响的城市群。   
个人港澳自由行的开放给港澳带旺了人气、财气。仅2003年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到澳门的游客就有17万人次,其中90%以上是内地游客;据香港凤凰卫视新闻报道,澳门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45.7%,上半年经济增长36%。
至于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对于港澳更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大桥呈Y字型,其三端分别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根据港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提交的研究报告,大桥落成后,香港至澳门及珠海两地的陆路距离将缩至30公里,行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报告指出,如没有港珠澳大桥,2020年香港至珠三角西岸客流将为3893-5412万人次;如建成大桥,这一数字将变为4486-6501万人次,增加5%-20%。香港“一国两制”中心总裁邵善波明确指出,大桥令香港陆路交通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武汉的货物有望在一天内直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青海省互助县“教育反贫困”的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